<address id="vfxff"><address id="vfxff"><nobr id="vfxff"></nobr></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vfxff">

<address id="vfxff"></address><form id="vfxff"><nobr id="vfxff"><th id="vfxff"></th></nobr></form>

<noframes id="vfxff">

    哲學:知識還是智慧?

    2023-10-10 作者:陳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8期

    微信公眾號

    分享
    鏈接已復制

    摘  要:“哲學:知識還是智慧?”這種提問方式似乎隱含的是一種不兼容的選擇。實際上,哲學可以把知識和智慧這兩者兼而得之,且必須兼而得之。哲學歷來被視作“愛智慧”之學,它當然追求智慧。智慧包含四個要素:良善的動機、廣博的知識、審慎的判斷和真誠的行動。哲學同時也是追求真理的事業,按傳統理解,知識是得到證成的真信念,因此哲學也追求知識,即對于自然、社會、人生的真實理解。盡管知識并不必然導致智慧,但智慧必定基于知識,離開知識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智慧還超越知識,給知識導航,通過轉識成智,沉淀為生活方式,落實為理想人格,升華至人生境界。哲學是同時追求知識和智慧的學問,并且正是通過追求知識來追求智慧,它對于每個人的生存幾乎都是必需品。

    關鍵詞:真理;知識;智慧;四要素說

    作者陳波,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武漢430072)。

      從希臘詞源上,哲學是“philo-sophia”(愛—智慧),這已經成為常識或共識,哲學因此被稱為“智慧之學”。由于知識不等于智慧,甚至不必然導致智慧,再加上哲學爭論常常達不成確定的結論,更別說得到公認的真理了,于是常會聽到這樣的詰問:“哲學,究竟是知識還是智慧?”這種提問方式似乎隱含了知識和智慧之間的不兼容選擇,有些學者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哲學并不追求真理,也不提供知識,哲學從根本上就不是一項認知的事業;哲學的任務是挑戰已有的認知成果,挖掘其深層假設,質疑其合理性,開拓新的可能性空間,激活人們的反思和想象,勾畫新的愿景,引領人們向更有價值的生活和更美好的未來進軍,在這個過程中,哲學會顯露出深刻的智慧,還會培養和開發出人們的智慧。但由此會牽引出一些嚴肅的問題:究竟什么是知識?什么是智慧?離開知識的智慧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哲學能否或如何同時追求知識和智慧?本文將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總的觀點是:盡管知識并不必然導致智慧,但離開知識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智慧必定基于知識。智慧包含四個要素:良善的動機、廣博的知識、審慎的判斷和真誠的行動。智慧還超越知識,給知識導航,通過轉識成智,沉淀為生活方式,落實為理想人格,升華至人生境界。哲學是同時追求知識和智慧的學問,并且正是通過追求知識來追求智慧。筆者引用羅素的話作為佐證:“像所有其它學科一樣,哲學的主要目標在于獲得知識。它旨在獲得的那種知識給予科學群體以統一性和體系性,并且是從對我們的信仰、偏見及信念之根據的批判性考察中產生的。但是不能認為,哲學在試圖為其問題提供確定的答案時已經取得了某種非常巨大的成功?!?/p>

      本文由以下五部分組成:哲學追求真理;哲學熱愛智慧;智慧奠基于知識;智慧超越知識;簡短的結論。

      一、哲學追求真理

      1.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知識?

      什么是一個命題的“真”(the truth of a proposition)?什么樣的命題是“真理”(truths)?近年來,西方分析哲學界流行一種真理論,叫做“緊縮論”(deflationism),其核心觀點是:(1)等值式“

      是真的當且僅當p”窮盡了“真”的一切含義,例如,“<雪是白的>是真的,當且僅當雪是白的”,“<草是綠的>是真的,當且僅當草是綠的”。因此,“真”是一個“薄”(thin)概念,沒有任何實質性意義,說一個命題為真并沒有給那個命題增加什么。(2)“真”的唯一正面使用就是語義概括:“所有形如‘p或者┐p’的句子都是真的”,“老王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的”。筆者對這種真理論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但這里沒有篇幅去詳細展開。筆者贊成關于真理的三要素說:符合、融貫和管用,這是整合關于真理的符合論、融貫論和實用主義理論的結果。

      真理符合論是最古老、最有影響力的真理論,其基本思想是:命題的真不在于詞語與詞語的關系,而在于詞語與世界的關系,或內容與世界的關系;具體地說,在于命題的內容與對象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狀況的符合與對應。這里,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表征(representation)——要進入我們的視野:真預設了表征,表征預設了語言、心靈和世界。人(心靈)使用語言,特別是其中的命題,去表征外部世界中的對象及其狀況:

      誠如亞里士多德所言:“說是者為非,或說非者為是,是假的;而說是者為是,或說非者為非,是真的?!睋Q成更現代的說法:一個命題是真的,當且僅當,世界中的對象正像該命題所說的那樣呈現。為了判別一個命題是否為真,我們必須從書本中抬起頭來,睜開眼睛去打量這個世界中的相關對象,看該命題中的名稱所指稱的對象是否具有該命題的謂詞(一元或者多元)所意謂的那種性質或者關系。通常把語言中的命題與世界中的對象之間的這種關系稱為“符合”。筆者堅定地認為,“符合”是真理的基本義和核心義,由此才能確保真理的客觀性。皮爾士提出:真理就是“如此這般……無論你或我或任何人是否認為它是如此這般?!词褂袎旱苟鄶档耐镀狈磳λ矝]有關系”?!斑@個真理在于與某種事物的符合,該事物是獨立于他是否認為如此這般,或任何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意見的?!?/p>

      根據真理融貫論,一個命題為真,當且僅當它與一個先已接受為真的信念系統相融貫。嚴格追問下去,這種說法當然會有很多嚴重的理論困難,但其合理之處在于:我們的認知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在先前的知識和信念的基礎上展開的。我們是否接受一個新信念為真,要做兩件事:一是看它與世界中的對象及其狀況是否相符合,二是看它與先已確證為真的知識或信念系統是否相融貫,并且后者常常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把融貫視為真理的一個內在構成要素。在進行新的認知活動時,要盡可能使我們的新信念與我們所掌握的證據相匹配,與我們先前持有的其他信念相一致,與我們認知前輩的認知成果有繼承關系,與同時代其他人的信念保持協調,還要認真考慮與我們的信念相反的證據和各種異議,這就要求我們前思后想、左思右想、上下求索,最后達到“反思的平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

      由美國哲學家皮爾士、詹姆士和杜威等人提出了實用主義真理觀,概要圖示如下:

      他們認為,一個概念的意義由應用它所產生的“實驗的”或“實踐的”后果來確定;在實踐應用中,不造成任何實際差別的差別就不是真正的差別,而只是言辭或話語方式之爭。在真理問題上,他們研究這樣的問題:若一個信念或命題為真,會在實踐中造成什么樣的差別?并提出一個重要的口號:真理管用(Truth works)!詹姆士解釋說,方便和管用“是就歸根結底和整個過程而言的;因為方便地滿足眼前的所有經驗并不必然同樣滿足所有更進一步的經驗。經驗……有眾多的途徑發怒,促使我們糾正我們現在的表述”。

      在筆者看來,“真理管用”凸顯了真理的人類視角:我們之所以追求真理,歸根結底是為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良好生存。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保?《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我們無法以旁觀者的姿態對這個世界做全面系統的靜觀式認知。我們認知我們需要認知的,我們認知我們能夠認知的,我們所具有的認知需求、認知能力和認知資源決定了我們將如何認知,也決定了我們的認知邊界。哲學也屬于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活動,它的目標是追求真理,即獲得對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更真實的理解,其目的是使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過一種安全、充裕、有價值和有意義的生活。

      以上所述的三種真理論,在某種程度上依然具有馬克思所批評過的嚴重缺陷:“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因而是一種靜態的、片面的、甚至是膚淺的理解。馬克思則訴諸社會實踐去能動地闡釋人獲得真理、檢驗真理的過程:“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边@是因為:實踐既是客觀的物質活動,本身是直接的現實;又能使不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理論變為直接的現實,從而直接檢驗出理論是否與客觀現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由于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實踐對真理的檢驗和確證也是不斷發展的,由此開啟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相統一的歷史進程。這是關于真理的更深刻的洞見。

      什么是知識?西方哲學家的傳統看法是,知識是有證成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記為JTB)。它最早出現在柏拉圖的《美諾篇》和《泰阿泰德篇》中。按這種看法,一個認知主體S知道p,當且僅當:(a)p為真;(b) S相信p;(c) S相信p是有證成(justification)的。其中,(a)是成真條件:如果某個命題事實上是假的,你不可能知道它是真的。這反映了柏拉圖的觀念:知識即真理,它在西方哲學傳統中根深蒂固。但是,如果某個命題實際上是假的,你卻有可能相信它是真的。錯誤的信念表明你的主觀認知狀態和客觀的事實狀況之間的斷裂。(b)是信念條件:一個人不可能對他不相信的事情擁有知識。例如,當我們說某人知道地球圍繞太陽轉時,我們必已認定他相信地球圍繞太陽轉;說某人知道地球圍繞太陽轉卻不相信它,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知識是一種信念,是對一個命題為真所持有的一種信念。(c)是證成條件:有資格成為知識的信念必須是一個具有充分根據的信念。知識并不簡單就是對某個真命題持有信念。有些信念的真只是由于幸運猜測(運氣)的結果。要使關于一個真命題的信念上升為知識,必須要求認知者對于該真命題所持有的信念具有充足的理由。自從蓋梯爾(Edmund L.Gettier)于1963年提出對知識的上述三元定義的質疑以來,冒出了各種各樣關于知識的替代性說明,通常采取“真 + 相信 + 證成 + x”的形式,但迄今為止沒有一種被普遍接受,故筆者這里仍然采納關于知識的JTB說明。

      2.真理的四重價值

      根據國內一本較權威的心理學教科書,“認知(cognition)指人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語言等。人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經過神經系統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于是,當我說“哲學是一項認知事業”時,實際上強調了三層意涵:哲學是追求真理和知識的事業,即追求對于這個世界(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更真實的理解;哲學是一項講道理的事業,受理性和邏輯的管控;哲學是一項需要社會合作的事業,必須在一個社會共同體中以對話、協商、辯駁的方式進行。

      哲學為什么要追求真理和知識?因為真理是人類生存于世的基本憑借,亦體現人類的特性、價值和尊嚴。在筆者看來,真理具有如下四重價值。

     ?。?)生存價值。我們生存于斯的這個世界極其巨大與復雜,我們的天賦能力非常有限,我們的認知資源也非常貧乏。我們面對的局面是:生存還是毀滅?錯誤的認知會使我們毀滅,只有小心翼翼地求真才能使我們生存下來。這是真理對于我們人類這個種族的生存價值。人類正是憑借其追求真理并運用真理的能力,才在與眾多生物的生存競爭中明顯勝出,卓然挺立于世。蒯因曾說,那些常常做出錯誤的歸納和預測、因而做出錯誤的行為應對的生物,大自然對它們的懲罰是:死亡,讓其基因從大自然的基因庫中徹底消失。

     ?。?)構成價值。即是說,求真使人成為人。人與其他動物最明顯的區別就是人具有理性能力,而這種理性能力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人能夠追求真理,即追求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真實理解。追求真理還派生出人類的其他美德,如真誠和誠實,敬畏和謙謹,自尊、勇敢和犧牲,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善良、寬容,等等。

     ?。?)規范價值。已有的真理對于人們新的認知和實踐活動具有規范、引領作用。在從事新的認知和實踐活動時,人們必須把“追求真理”作為自己的認知目標,把“服從真理”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論辯價值。在哲學論辯中,“道理”得圍繞“真理”轉,只有真理才具有最大的說服力。筆者還要強調以下三點:(a)公共話語中有不同視域,不同視域導致不同意見。論辯者達成視界融合和重疊共識需要很多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向一個共同維度——真理——收斂。(b)如果沒有求真的目標、維度和約束,哲學研究將混同于胡思亂想和詭辯。(c)真理不易獲得,不能邏輯地推出“真理不能獲得”,更不能推出“追求真理不應成為我們的認知目標”。這三者之間存在巨大的邏輯鴻溝,不能那么輕易地跨越。

      3.哲學真理舉例

      通過哲學研究能夠獲得真理和知識嗎?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茲舉以下五例。

     ?。?)人在本性上愛自由。莊子談到,就其本性而言,烏龜更愿意在水中快樂地生存,而不愿意被制成標本,擱置在廟堂之上,享受祭祀的貢品和煙火。按常識理解,鳥從其本性上就熱愛天空,愿意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經受風雨雷電,而不愿意被關在籠子里,被喂養、欣賞和把玩。人更是如此,愛自由是人的本性,自由地行走,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言說,自己為自己做主,自己對自己負責,沒有人愿意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上被套上各種有形或無形的枷鎖。

     ?。?)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理性體現了人與動物的區別,非理性體現了人的動物起源。這是兩千多年哲學發展史向我們揭示的。早先的哲學強調人的理性能力,把它作為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所在,人憑借其理性能力而成為“萬物之靈”,似乎是萬物的主宰。但是,叔本華、尼采、克爾凱郭爾和弗洛伊德等人向我們凸顯了人的動物遺存和非理性黑洞,人的本能、欲望、需求、情感、意志等因素,常常會使人突破理性的堤壩。我們要對人的理性一面和非理性一面給予同等程度的重視。

     ?。?)每個人都會在其生命的某個時段遭遇某種形式的生存困境。每個人,無論聰明愚笨還是貧富貴賤,都會在其人生歷程的某個時段,遭遇某種形式的生存困境,甚至陷入心理或精神崩潰的境地。窮人有窮人的難處,富人有富人的煩惱;無知者因無知而懵懂,有知者因多知而多疑。套用托爾斯泰的句式,每個人都有麻煩和困境,只是各有各的麻煩和困境。正因如此,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幾乎對所有人、至少是對絕大多數人都具有意義,人們皆可從中尋找參照、啟迪和慰藉。

     ?。?)有一個我們生活于其中、并與之發生交互的外部世界。不同的哲學理論實際上都承認這一點,只是對它提供了不同的解釋,它們之間的差異并不像字面上看起來那么大。常識實在論和唯物論明確承認:有一個獨立于我們的心智而存在、作為我們認知和實踐對象的外部世界。即使像貝克萊這樣的主觀唯心論者,斷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當他離開他面前的書桌,到另一個房間里去了,不再感知到它時,它是否依然存在?貝克萊回答:桌子依然存在,因為假如我還在那個房間中的話,它仍然能被我所感知;即使我真的離開了,它還可能被別的心靈所感知;即使沒有被人的心靈所感知,也可能被神圣的上帝所感知。他通過抬出他人心靈和上帝來確保那些日常事物的存在。當然,他還是會遇到嚴重的理論困難:如何確證他人心靈和上帝的存在?它們又被誰的心靈所感知?!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保?《傳習錄·卷下·門人黃省曾錄》)據筆者的理解,陽明的意思是:只有當此花被你看到、聞到、觸到時,它才進入你的認知之中,對你才有意義;若你與它毫無接觸,對它毫無所知,對你的認知和生活不發生任何影響,它對你來說就近似于虛無。請注意,即便是后一種情況,陽明也沒有斷言此花就不存在,而只是說“此花與汝同歸于寂”。像黑格爾這樣的客觀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性的“絕對理念”,后者因受內部矛盾的推動而不斷自我演化,把自己逐步外化為物質性的宇宙,最后達到自身完滿。黑格爾哲學是一種實在論哲學,仍然承認有不依賴于人的心智的外部實在,只是對它提供了另一套說辭,他的絕對理念世界不過是經過偽裝的客觀外部世界。

     ?。?)自然科學的成功歸因于它發現了關于這個世界的真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自然科學迄今為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給這個世界以及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如何解釋這一事實?普特南(Hilary Putnam)提出了“非奇跡論證”,大意是:科學的成功歸因于兩點,一是在科學理論之外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外部世界,二是科學理論真實地描述、反映了這些外部實在。否則,就無法理解科學的成功,后者就會淪為奇跡,但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重復出現的奇跡?!除此之外,關于科學成功的其他哲學解釋都說不通。這個論證是溯因—最佳解釋推理的一次應用。非奇跡論證具有如下一般形式。

      (a) 科學理論T是極為成功的;

      (b) 如果T是真的,那么T理所當然會取得成功的;

      (c) 根據(b)可知,T的真理性為T的經驗成功提供了解釋;

      (d) 而且,事實上,T的真理性也為T的成功提供了很好的說明;

      (e) 除此(非奇跡論證)之外,沒有其他解釋可以說明這種現象;

      (f) 而且,除了T的真理性,我們也無法說明T的成功;

      (g)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T的成功說明了T是真的。

      這是迄今為止對科學實在論和符合真理論最為成功的辯護,具有非常強的說服力。因此,筆者將如上的命題(5)也列為“哲學真理”。

      在筆者看來,無論是科學真理還是人文真理,都是符合論意義上的真理。有一種廣泛流行的看法,認為沒有所謂的“人文真理”;即使有,它們也只是“意義真理”或“價值真理”,與“科學真理”迥然有異,帶有很強的主觀性,最好稱之為“洞見”或“智慧”,而不稱其為“真理”。筆者不同意此類看法,堅定地認為:有人文真理,它們也是在與外部實在相符合的意義上為真。以上的命題(1)—(3)都反映了人性及其社會的真實,都是關于人性和社會的真理,命題(4)—(5)則是更具一般性和總括性的哲學真理。有人問道:科學真理、人文真理和哲學真理有何異同?筆者的回答是:它們在涉及的題材和領域方面有所區別,但都是“因符合而為真”,因而都是客觀地為真。它們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二、哲學熱愛智慧

      馬克思明確斷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痹诂F當代哲學中,除繼續關注哲學的學術維度,如形而上學、認識論、語言哲學、心靈哲學、方法論之外,一直有一批學者密切關注哲學的社會實踐維度,如對社會生活的哲學反思和理論建構,近些年來還有中西哲學家對“智慧”和“哲學作為生活方式”的重新探討,等等。本節將集中討論究竟什么是智慧,智慧有哪些構成要素和哪些主要類型,并將闡釋和論證關于智慧的“四要素說”。

      1.智慧的意涵和類型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692頁),智慧是指“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根據百度詞條,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種高級創造思維能力,包含對自然與人文的感知、記憶、理解、分析、判斷、升華等所有能力。智慧與智力或智能(intelligence)不同,智慧表達智力器官的綜合終極功能,與“形而上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則是“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根據《韋伯斯特詞典》,“智慧”(wisdom)是:“名詞。1:a.洞察內在性質和關系的能力:洞見;b.明智:判斷;c.普遍接受的信念;d.累積下來的哲學和科學的學問:知識。2:一種明智的態度、信念和行動過程。3:古代智者的教導?!?/p>

      諾奇克(Robert Nozick)提出:“智慧是對于重要事物的認識,這種認識在此成為一個(睿智的)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特征。以適當的方式對待次要事物。智慧的認識,其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人生的問題中;在它對人生所持的特殊價值中;在它不是普遍被共享的狀態中?!薄爸腔凼侨诵枰J識的東西,它使人幸福地生活,處理生活的核心問題,避開自己所處困境中的危險?!闭堊⒁?,諾奇克關于智慧強調了三點:智慧是認識,與人生有關,并不普遍共享。

      亞里士多德區分了兩類智慧: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前者“是對于本性上最高貴的事物的科學知識,與直觀理性相結合”,包括關于必然的、科學的、第一性原理的知識,以及可以從它們邏輯推演出來的那些命題,具有普遍性。實踐智慧則需要關于偶然事實的知識,它們有利于良好生活?!耙粋€有實踐智慧的人的標志是:能夠審慎思考對自己有益和有利的事情,不是在某些特定方面,例如,什么樣的事情有助于健康或力量,而是什么樣的東西有助于總體上的良好生活?!?/p>

      費雷德里克·費雷(Frederick Frere)詳細比較了實踐智慧和理論智慧的異同。他提出,兩者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都有目的,盡管這些目的非常不同:“實踐智慧的一般目的是為了生存或興旺發達,而理論智慧卻是為了知曉或理解。其他的基本相似之處在于實踐智慧和理論智慧或大或小能被發現的程度,那些程度是通過敏捷性、識別力、推理的深入程度以及整合能力來度量的?!眱烧咧g也有很大差異:(1)實踐智慧與周圍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總是追求解決問題的特定結果;而理論智慧力求擺脫具體情景的束縛,追求普遍適用性。(2)實踐智慧追求解決問題的成功,以及用什么樣的方法和策略能達至成功;而理論智慧總是追問為什么會成功(即成功背后的原理),以及成功的其他途徑之可能性。(3)實踐智慧以能否導致成功作為判斷相應理論、方案和策略的標準:越簡單越直接的越好;而理論智慧總是追求研究的深度和精確度,反對簡單性誘惑。(4)實踐智慧著眼于解決問題的功效,而理論智慧訴諸理性、證據、語言和邏輯,直探問題的根柢和究竟。(5)“實踐智慧通常具有工具性價值,是作為達到其他價值目的的一種手段或工具;而理論智慧由于它自身對于這種理解力的渴望,通過無拘無束的有趣的練習,至少對某些人來說達到了內在的價值目標。它有自己的審美命令和倫理命令?!?/p>

      許多當代學者都強調智慧的人生維度和實踐維度,故只承認實踐智慧,而不承認理論智慧。也有許多學者不同意他們的看法,筆者屬于這一陣營。筆者持有兩個理由:首先,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學說和影響已經遠遠超出其專業領域,而對整個社會及其認知方式造成了重要影響。其次,在很大程度上,理論智慧是實踐智慧的先導、前提和準備,套用康德的句式,無理論指導的實踐則盲,不落實于實踐的理論則空?;蛟S是意識到這一點,即使是不少只承認實踐智慧的學者,也以某種方式把理論智慧納入到前者之中,例如格瑞姆(Stephen R.Grimm)區分了智慧的焦點義(focal meaning)和類比擴展義(analogical extension):“知道如何過良好生活可以說是智慧概念的焦點意義,而該概念的其他各種用法則是對它的類比擴展”,理論智慧就在其類比擴展之中。

      除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智慧類型?有學者提出風格導向的智慧概念,認為有三種智慧,主要是增加了制作智慧?!袄碚撝腔?、實踐智慧和制作智慧集中體現在相應三大領域的創造性活動及其成果之中??茖W發現、哲學變革是理論智慧的集中體現,道德進步是實踐智慧的集中體現,技術發明是制作智慧的集中體現?!崩碛芍饕腥菏紫?,追隨賴爾,他把智慧視作智能的下位概念。賴爾認為,“智慧的”是眾多智力謂詞之一;智力謂詞刻畫人的活動/行動的風格、方式、方法等。其次,制作智慧與其他類型的智慧一樣,也具有智慧的三大特征:創造性、規范性、范導性。其中,創造性是指開發新的可能性,拓展可行性的范圍,發現新知;規范性是指努力把事情做對;范導性是指追求整體意義上的良好生活,就是人的繁榮,即生活得好和做得好。最后,技術時代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更凸顯了制作智慧的重要性。

      筆者和其他許多學者都不把制作智慧看作智慧之一種,其主要理由是:第一,智者的特征之一就是見多識廣,在廣泛的議題上富有卓越的洞見,且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具有所謂“制作智慧”的人常常專精于某一狹窄的領域,在其中具有罕有其匹的專家知識,但離開該領域后可能所知甚少。這里并沒有貶低專家和專家知識的意思,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一個人在一生中若能把一兩件事情做好,做到他能夠做到的最好程度,他就會有一個不錯的甚至美好的人生,在一個正常社會中他也會享有他應得的尊榮。第二,假如真有所謂的“制作智慧”的話,為什么不能將其一并歸入“實踐智慧”之內?它與實踐智慧有什么區別?特別是,當今人工智能特別發達,新的突破不斷涌現,圍棋軟件AlphaGo已經能夠打敗人類最高水準的圍棋選手,聊天軟件ChatGPT已經能夠從事很多通常被認為只能由人從事的工作,例如作文、寫詩、繪畫等,它們在“神乎其技”的程度上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庖丁解牛,難道它們已經具備“智能”甚至是所謂的“制作智慧”,也能夠被稱作“智慧之士”?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它們是由有智能或智慧的人所設計和制作的,本身并不具備“智能”,更談不上“有智慧”。

      亞里士多德早就表達了類似立場:專門智能不能算作“智慧”。他說,人生的目標在于追求“eudaimonia”(幸福、人的繁盛、良好生活),而為了獲得幸福,人必須具有一些理智德性,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中討論了五種理智德性:理論智慧、科學知識、 直觀理解、實踐智慧和手工技能。關于后者,他說道:“我們認為,有些人在一般意義上是智慧的,而不是在某個特定的領域或者在任何其他有限的方面?!?/p>

      2.智慧的“四要素說”

      在筆者看來,智慧(wisdom)是一個褒義詞,不同于單純的聰明(cleverness)和智能(intelligence),具有道德屬性。筆者提出關于智慧的如下“四要素說”。

     ?。?)良善的動機。有利于自我、他人、多數人,甚至整個人類。智慧的人有自己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他們不迎合時髦,只服從自己的良知判斷。有時候,他們寧愿做孤獨者,即使遭遇困頓。他們考慮問題時,絕不僅僅從個人利益出發,而是從根本性道理出發,從家國情懷出發,從全人類的利益出發,例如羅素和愛因斯坦于1955年共同發起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反對核戰爭和呼吁世界和平。

     ?。?)廣博的知識。智者必須見多識廣,對當時的科學、哲學、數學、歷史、地理、藝術、文學等有廣泛的涉獵和了解,甚至有自己獨特的貢獻,堪稱博學多才,如常言道:“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相反,孤陋寡聞的人缺乏智慧,難稱“智慧之士”。諾奇克把這一點說得很透,當然他重點談論的是實踐智慧:“智慧并非是一種知識,而是各種各樣的知識。智者需要認識和理解的東西構成豐富多彩的清單”。

     ?。?)審慎的判斷。智慧的人能夠保持理智的清醒和謙謹,避免過度的自信,以及理智的傲慢。他們是反思的、自省的,接受和容忍不確定性,還能夠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他們善于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問題,即使面對自己的創新性理論或行動方案,在尋找支持性理由和證據時,也不忘記做反向思考,盡可能設想出反面證據或反駁意見,并提前對它們做出答辯,構想解決方法,避免犯“一廂情愿”的錯誤。凱克斯(John Kekes)斷言:“擁有智慧表現為可靠、健全、合理,簡而言之,良好的判斷。在良好的判斷中,一個人將自己的知識帶到自己的行動上。要理解智慧,我們就必須理解它與知識、行動和判斷的聯系?!?/p>

      審慎的判斷是由反思的平衡所達成的。反思的平衡基于知識和信念之間的相互支持,被用來擴展我們的知識和信念系統,它追求最大程度的融貫,追求普遍性,以便解釋盡可能多的現象。與已經接受的真信念不融貫(即相矛盾)的信念肯定是假的,因為我們的知識和信念系統不允許邏輯矛盾;與已經接受的真信念相融貫的信念很可能是真的,它們與之融貫的范圍越廣、融貫的程度越高,它們就越有可能為真。

     ?。?)真誠的行動。智慧的人必須把他們的真知灼見付諸行動,否則,既是對其“知”的不真誠,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明明知道什么樣的生活才是良好生活,也知道用什么樣的途徑、方法和策略去過上良好生活,也有一定的能力去過上這種生活,但就是什么也不做,無動于衷,坐困愁城,這不是正常智者的作為和形象。亞里士多德指出:“很明顯,一個人具有實踐智慧卻未能良好生活,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敝Z奇克也指出:“為了變得睿智,人不僅必須具有知識和理解力……而且也必須使用智慧,以睿智的方式生活?!?/p>

      智慧能夠確保成功地實現人生的重要目標,真正過上良好生活嗎?有人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例如,夏朗·瑞安(Sharon Ryan)在給斯坦福網絡哲學百科全書所撰寫的“智慧”詞條中,提到了關于智慧的混合理論:“S是智慧的,當且僅當:(1)擁有廣泛的事實的和理論的知識(學術知識),(2)知道如何過良好生活,(3)成功地過上了良好生活,(4)擁有很少未得到辯護的信念?!逼渲?,(3)被稱為關于智慧的“成功性條件”,但受到很多的質疑。歷史上許多圣哲和智慧之士,一生坎坷,飽經磨難。這是可以理解的:即使作為智者和哲人,他們也擺脫不了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個人的能力也有其邊界。但孔子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的執著和堅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憲問》)。

      有人質疑:如何保證筆者關于智慧的四要素說是“完備的”?筆者的回答是:若“完備”意味著要對所刻畫的概念提供一種充分必要條件的說明,在很多情況下,特別是哲學論辯中,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哲學概念如“實在”“意識”“真理”“知識”“正義”是高度普遍和抽象的,對于其涵義常常存在很不相同的理解,甚至有很多相互沖突的理論。沒有一種理論迄今是毫無爭議的,能夠被認定為相關概念必須滿足的充分必要條件。哲學家的任務是提出一種自洽的說明,先作為自己的工作平臺,然后供學術共同體去做批判性討論,由此推動相關研究的深入。

      三、智慧奠基于知識

      1.支持性的歷史案例

      蘇格拉底的智慧是建立在他的知識之上的:知道自己無知。根據柏拉圖《申辯篇》的轉述,德爾斐神廟的女祭司傳下神諭: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蘇格拉底自己并不這樣看,為了驗證神諭,他向在公共場合遇到的任何人提問,特別是那些自詡有智慧的人,如政治家、詩人和手工藝匠人。他主要關心倫理問題:什么是德行,什么是勇氣,什么是友誼,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開始提問時總是很謙謹地請教一下,當他的對手給出關于這些問題的一個總體性說明和定義后,他會進一步提出更多的問題,或舉出有關的反例。在他的詰難之下,他的對話者通常放棄一開始所給出的定義而提出一個新定義,而這個新定義接著又受到他的質詢,最后這個對話者被弄得一臉茫然、滿腹狐疑地走開。由此,蘇格拉底不僅證明了他人的無知,而且也證明了他自己除了知道自己無知外其實也所知甚少。他最終明白:這就是他比其他人更有智慧的地方,從而認可了那道神諭的真實性。

      孔子認為,智慧與知識緊密相關,甚至是由知識造成的:“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墩撜Z·為政》)這里,最后一個“知”字當作“智慧”解?!抖Y記·中庸》篇主張,“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至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達到它們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是認知性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把智慧與知識相關聯,可能遇到的反例是:有些具備大智慧的人卻是文盲,如唐代高僧慧能。據傳,慧能三歲喪父,稍長靠賣柴養母度日,未能讀書識字。因聽人念《金剛經》有感,赴黃梅縣東禪寺隨禪宗五祖弘忍學佛,在寺中做雜役。后弘忍選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上座神秀主張漸悟,作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被勰苤鲝堫D悟,讓人代書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因此得到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禪法脈并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后來被尊為禪宗六祖。這里有必要指出兩點:第一,慧能是否真不識字,這一點頗值得懷疑。他的父親出自世族大姓,曾為官一方,其母也應該出自大戶人家,盡管其父在他幼年早逝,但這樣的家庭背景不大可能不讓他識字讀書。第二,知識并不都來自書本,不識字不代表無知識,很多管用的知識實際上來自生活經歷,來自云游四方,來自口耳相傳,來自與他人的接觸交往?;勰苷峭ㄟ^與高僧大德交往,聽人傳道弘法,積累了大量豐富的佛法知識,再加上他自己的悟性高,舉一反三,最終升華為智慧。

      以上所采用的論證方式是:通過對典型例證的分析引出哲學結論。既然有很多哲人的智慧都隨附于他們的知識,這至少對“智慧奠基于知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性證據。這是當代哲學中常使用的一種論證策略,它親切、易懂,且富有說服力。有人質疑,這不像哲學論文的一般寫法。確實,在很長時期內,哲學論文的標準寫法是從文本來到文本去,引經據典,剖析闡釋,然后引出一些結論。但是,我們不能把“習以為?!碑斪鳌袄硭斎弧?,只要想一想莊子的哲學文本,大都是用寓言、故事、思想實驗、對話、比喻、夸張等形式和手法寫成的。在當代哲學中,哲學方法論成為關注熱點之一,著重討論如下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做哲學?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做哲學?那些方法的合理性和缺陷何在?如何確保它們的有效使用?如何改進?等等。

      2.理論性說明:智慧離不開知識

      我們先做一個思想實驗,設想一種情形:假設有一位醫生,他對人體的生理構造一無所知,對某種病的起因和機理所知甚少,并且辨識和分析病癥的能力很差,甚至不能分辨哪種是健康狀態,哪種是生病狀態,隨著他的心情、突發奇想和牟利動機開出不同的藥方,他也不能分辨病癥的減輕和消失究竟是由于病人機體自愈,還是由于他的治療及其藥效。這位醫生是一位合格的醫生嗎?

      人世間的智者和哲人至少相當于醫療領域的“醫圣”一類,他們具有廣博的知識和靈活調用所儲備知識的能力。智者和哲人,往小里說,對于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往大里說,對于如何過上良好的生活,總應該給出有價值的看法和建議吧?而要對某個人提出有價值的意見,至少要考慮以下環節:那個人本身的現實條件如何?他有什么樣的生活目標?相對于他的目前狀況,他的這個目標是否定得足夠合理?是否需要調整和修正?如何調整和修正?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要分為哪些階段和步驟?要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和策略?假如中途出現挫折,如何分析其原因,做出適當的調整,找出正確的應對方法?等等。其中不論哪一個環節都需要知識。

      必須強調的是,沒有知識的“智慧”是胡思亂想。亞里士多德寫道:“欲求中的追求和躲避總是相應于理智中的肯定和否定。如果道德德性是靈魂進行選擇的品質,且選擇是經過權衡的欲求,那么就可以明白,要想選擇得好,理智的運用就必須真(true),欲求就必須正當(right),就必須追求理智所主張的東西。這種理智和真是與實踐相關聯的。而沉思的理智與實踐和制作沒有關系,其狀態的好壞只在于它所獲得的東西是真還是假(求真是任何理智的功能)。而對于實踐理智來說,好狀態是正當欲求與真理相一致?!边@就是說,“真”是智慧的內在構成要素,智者、哲人立身行事,首先和主要憑借“真知”或“真情”。如果沒有真知和真情,靠坑蒙拐騙過日子,即使僥幸獲得成功,所憑借的只是“伎倆”而不是“智慧”。

      笛卡爾認為,普通人所具有的智慧與他所具有的知識成正比:“確實,唯有上帝具有完美的智慧,也就是說,唯有他具有關于所有事物的真理的完善知識?;蛟S可以說,普通人根據對最重要的真理具有或多或少的知識,而相應地具有或多或少的智慧?!瘪T契在從無知到知、從知識到智慧的辯證運動中從事他的智慧探索,這就預先假定了智慧基于且高于知識,還力圖把知識轉化成智慧。他提出“‘智慧’一語指一種哲理,即關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的認識,關于性與天道的理論”,“與人的自由發展是內在地聯系著的”?!爸腔鄄荒茈x開科學知識?!軐W的智慧與科學密切聯系著”。格瑞姆在對智慧的定義性闡述中,把知識作為智慧必不可少的內在要素:智慧就是如何活得好的知識, 而知道如何活得好是由如下三種知識構成的,其中每一種分別對于智慧來說都是必要的:(1)關于對良好生活是好的和重要的東西的知識;(2)關于一個人相對于對良好生活是好的和重要的東西所處位置的知識;(3)關于如何獲得對于良好生活是好的和重要的東西的策略的知識。

      還要補充強調一點:通過追求知識去追求智慧,才是人間正道;離開知識去尋求智慧,無異于緣木求魚。既然如上所述,智慧奠基于真理性知識,我們就只能通過理智的探求,認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真相,然后通過自己的領悟和實踐,才能升華為人生智慧。歌德曾說過,智慧只能在真理中發現。在筆者看來,中國古代哲學過多地訴諸“體悟”“心齋”“坐忘”等手段去追求智慧,倡導“致虛極”“守靜篤”,“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當頭棒喝”,“得意忘言”,以便有朝一日“豁然開朗”,“同于大道”,“得道成佛”。這套說法可操作性存疑。筆者曾寫道:它們“可能適用于天才人物,對他們十分有效和管用,但卻不大適合于凡夫俗子、庸常大眾。但問題的嚴重性在于: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庸常大眾,天才人物始終只是少數,甚至是人中的‘異數’或‘異類’?!?/p>

      四、智慧超越知識

      1.“轉識成智”的條件

      確實,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如腐儒,其原因是:他們的知識過于狹窄或專門;知識過于零散,不成系統;所學的知識過于僵死,不能靈活調用,以服務于特定的目標;大腦被已有的知識牽著走,失去了自我和自主性,把別人捧上天,把自己貶到塵埃里。智慧則對已有知識做批判性反思,思考其可能的缺陷以及作新改進和發展的可能性,還把知識導向具體的實踐應用,體現為一種見識、眼光和能力:確定行動的目標;把知識聚焦于該目標;制定實現目標的戰略、策略和具體辦法;將相關的知識和計劃付諸具體行動;根據情況及時作出調整和改變,盡力讓行動取得成功。

      “轉識成智”本來是一個佛教用語,這里將其作為“把知識轉化成智慧”的縮寫。轉識成智需要很多條件,首先是社會性條件,例如人權、平等、自由、寬容、公平、正義。其次,轉識成智還需要一些主體性條件,如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具備高尚的人格,他有人類視角和家國情懷,有使命感和責任擔當等,一句話,志存高遠;有健全的心智:不迂腐、不板滯、不偏激,中正平和;有自主的立場:獨立思考、自主負責、自尊自強;有靈活的態度:隨機應變、伺機而動;有敢于實踐的膽識和勇氣:不怕失敗,善于總結和及時調整,如此等等。

      我們可以看到,馮契對轉識成智(從知識到智慧的飛躍)的主體性條件及其內在機制做了很多精當的論述,包括以下要點:(1)理性的直覺,表現為人對主客體統一的直接洞察和瞬間把握,給人以頓悟、豁然貫通之感,其中包含“破”和“立”兩個環節。就“破”而言,他強調,首先要超越各種意見的是非對待和各種對立觀點的界限,其次要破除彼此的界限大小、同異等種種區別而均齊如一地把握整體;再次要將天人、內外、主客、能所的差別都泯除掉,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就“立”而言,理性直覺作為滲透著理性的感性活動,并不是閉目塞聰,而是即聞見而超乎聞見。(2)辯證的綜合,即運用總名(如大全、宇宙、天道等)和達名(如物、性、時、空、類、故、理等)所表示的概念、范疇,來展示認知對象的多樣性統一。它作為論證方法,是從抽象到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以及“一致化為百慮、百慮歸于一致”的辯證運動過程。(3)德性的自證,指人通過自我意識對自己的德性所做的不斷反思和自我驗證,其中最重要的是堅守“真誠”原則。馮契指出:“對從事哲學或追求哲理境界的人來說,從真誠出發,拒斥異化和虛偽,加以解蔽、去私的修養,在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活動中自證其德性的真誠與堅定,這也就是凝道而成德、顯性而弘道的過程?!?循此途徑,方可達到理性的自明、意志的自主和情感的自得,三者統一于自我,自我便具有自證其德性的意識。自由的德性是知、意、情的全面發展,以達到真、善、美為其目標。

      2.智慧如何落實成生活方式

      智慧最終將落實成生活方式,沉淀為理想人格,升華至人生境界。羅素說過,哲學通過追求真理和智慧,將培養出一種健康溫和的懷疑主義態度,讓思維對新的可能性保持開放,說話辦事留有余地,防止獨斷和教條。他如此談到哲學的價值:“我們研究哲學,不是要為它所提出的問題找到確定的答案,因為我們通常不能知道任何這樣的答案是真的。我們的目的反倒在于問題本身,這是因為,這些問題將擴展我們關于可能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的想象,并減少封閉心靈思考之門的教條式的自信,但尤其是因為,經由哲學所沉思的宇宙的偉大,心靈也將變得偉大,并能和宇宙結合起來,而那種結合構成了最高的善?!?/p>

      智慧將落實為生活方式。一位智慧之士,在立身行事、選擇和從事職業、待人接物、言談舉止等諸多方面,自有一套原則和堅守,自有一種做派和氣象,外顯為一套穩定的行為模式,后者即他的生活方式。僅就從事學術工作而言,是僅僅把它作為一種掙錢謀生、沽名釣譽的手段,還是如馬克斯·韋伯所言,把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兩者的表現會有很大差異。做前一種選擇的人,通常沒有原則,或者說只有一個原則:什么能夠獲利就做什么,管它是真是假、是對是錯、是應該還是不應該,并且沒有恒心和定力。而把學術作為志業的人,對學術工作真有興趣,能夠從其中獲得快樂、充實感和成就感,他還有自己的學術理想和目標,一生堅守,始終不渝,學術成為他的生存方式,生命不息,讀、思、寫不止。

      智慧還會沉淀為理想人格。馮契提出:“哲學理論,一方面要化為思想方法,貫徹于自己的活動、自己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又要通過身體力行,化為自己的德性,具體化為有血有肉的人格。只有這樣,哲學才有生命力,才能夠真正說服人?!弊钍芡瞥绲闹腥A民族理想人格就是“君子人格”。人的倫理角色有差等,從關于君子的眾多論述中,要挑選和提煉出君子的主要特征,并非易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概括。梁啟超在清華大學的講演中說:“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は笤唬骸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票竞醮?,君子之條件庶幾近之矣?!蹦茬婅b概括出“君子六有”:有仁義,立人之基;有涵養,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擴人之胸;有坦誠,存人之真;有擔當,盡人之責。馮契提倡一種“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這種“理想人格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多數人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具有這種人格的人“既具有清晰的理智,又有堅強的意志;既有集體意識,又有自我意識;既有獨立的人格、自尊,也尊重別人,認識到自己是‘人眾中的一個人’”。

      最后,智慧還會升華為人生境界。馮友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說”,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人的“覺解”,因覺解而產生意義,因為覺解和意義的差別,而顯現出為人處世的態度、方式、格調、風范、胸襟、氣象的差別,由此達至不同的人生境界。(1)自然境界:人只是順著本能或風俗習慣做事,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在此境界中的人,“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 《孟子·盡心上》),處于自然而為、懵懂而行的狀態。(2)功利境界:人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求名于朝,爭利于市”。但這并不妨礙他的作為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社會,甚至能為社會作出巨大的貢獻。(3)道德境界:人了解到他自己是社會整體的一員,他不能只謀自己的利,還要貢獻于社會的義,在必要時還需做出自我犧牲,“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漢書·董仲舒傳》)。(4)天地境界:人了解到他既是人類社會的一員,也是自然宇宙的一分子,而獲得“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民胞物與”的認知。于是,他“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思接千載,神游八荒”,把自己融入無窮和永恒之中。天地境界是哲學境界,只有哲人和真正的智者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哲學思考有助于向這種境界進軍。

      簡短的結論

      至此,筆者認為,本文達成了如下的結論。

      1.哲學是一項認知事業,它首先追求真理和知識,也確實獲得了某些哲學性的真理和知識。關于“究竟什么是真理?”的問題,筆者闡釋和論證了真理的“三要素說”:符合是真理的基本義和核心義,融貫是真理的內在要素,管用是真理的外在效果。筆者著重論述了如下核心命題:真理是人類生存于世的基本憑借,由此演繹出真理的四重價值:生成價值、人性構成價值、規范價值和論辯價值。

      2.“智慧”和“智者”(智慧之士)是褒義詞,具有道德維度,由此筆者提出和論述了智慧的“四要素說”:良善的動機、廣博的知識、審慎的判斷和真誠的行動。根據這種智慧觀,筆者接受智慧有兩種主要類型: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但不承認“技藝智慧”或“制作智慧”,因為后者不滿足筆者對于“智慧”的理解,如智慧之士必須見多識廣,而不能只專精于某個狹窄領域。僅專精于某個狹窄領域的人只配稱為“專家”,而不能被稱為“智者”,遇到世界觀和人生觀等方面的難題,我們一般也不會去找他們答疑解惑,去征詢他們的看法和建議。

      3.在知識和智慧的關系上,筆者承認知識并不等于智慧,甚至并不必然導致智慧。但是,筆者論證智慧必須基于知識,離開知識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并進而論述智慧還超越知識,給知識導航,最后沉淀為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落實為理想人格,升華至宏闊悠遠的人生境界。

      4.轉識成智需要很多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性條件,如平等、自由、寬容、公平、正義等,這些觀念最后要由一個社會或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制度等來支撐和保障。轉識成智也需要很多主體性條件,如高尚的人格、健全的心智、自主的立場、靈活的態度和勇敢的實踐。

      5.哲學是同時追求知識和智慧的學問,并且正是通過追求知識來追求智慧。對于每個人的生存來說,哲學幾乎都是必需品。

      如果有人問:相對于馮契的智慧說,筆者對知識和智慧關系的討論有何拓展和推進?筆者簡要答復如下。馮契倡導“廣義認識論”,它主要研究如下四個問題:(a)感覺能否給予客觀實在?(b)理論思維能否把握普遍有效的規律性知識?(c)邏輯思維能否把握具體真理(首先是世界統一原理和發展原理)?(d)理想人格或自由人格如何培養?前兩者主要涉及經驗知識,屬于“名言之域”,即可以言說的領域;后兩者主要涉及關于性(人道)與天道的智慧學說,屬于“超名言之域”,即不可言說,至少是難以言說的領域。他對知識和智慧之間關系的探討就是在這種廣義認識論框架內進行的,著重探討從無知到知、從知識到智慧的辯證發展過程。筆者同意如下看法:“馮契所說的智慧,既非實踐智慧,亦非制作智慧,而屬于理論智慧的范疇。他通過知識與智慧之辯,聚焦于狹義理論智慧。在他那里,知識(包括常識和科學)注重彼此有分別的領域,智慧綜合地求窮通(窮究會通),旨在把握世界統一原理和發展原理,即天道以及與天道合一的自由德性。他講的智慧,就是形上智慧?!惫P者再補充一點:馮契重點探討了“轉識成智”的主體性條件,通過“化理論為德性”,最后把“智慧”落實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假如上述概括大致正確的話,筆者的探索著重強調了真理的四重價值:生存價值、人性構成價值、規范價值和論辯價值,并提出智慧的四要素說,對“智慧”概念給予了更周詳的刻畫;根據這種刻畫,筆者主張有兩種智慧類型: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而馮契著重討論理論智慧。筆者和馮契都認為:智慧奠基于知識,還超越知識,轉識成智需要許多條件。盡管馮契也注意到增益智慧的社會歷史條件,但他更多是從主體性條件去談轉識成智,側重于個體該如何作為,筆者則突出強調了轉識成智要由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制度等來支撐和保障。以上僅屬于筆者的自我認知,不一定正確,敬祈批評。

     ?。ū疚淖⑨寖热萋裕?/p>

      原文責任編輯:莫斌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編輯:常暢】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无码av专区最新-亚洲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云播-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address id="vfxff"><address id="vfxff"><nobr id="vfxff"></nobr></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vfxff">

    <address id="vfxff"></address><form id="vfxff"><nobr id="vfxff"><th id="vfxff"></th></nobr></form>

    <noframes id="vfx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