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乃是類哲學得以形成的內在根據,源自人作為特殊實體和能動主體這一始點,這是人的所是;然而這種所是只是一種可能性,如要在存在論、認識論和價值論這一元哲學意義上實現人的所是,他就必須在意識和實踐上使自己成為普遍的存在物;通過生產和交往使自己成為普遍的實踐主體,通過意識和認識使自己成為普遍規律和實踐法則的發現者、制定者和踐行者。類哲學就是對人的類意識和類實踐之內在本質的理論自覺。由資本的世界運行邏輯所產生的全球化,使人的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變成了具有哲學性質的世界性存在。作為類實踐的對象化活動之結果的異在性存在,使得人類處于危機之中,一種自反性現代性逐漸生成。在此一境遇之下,類哲學作為一種哲學思維和實踐智慧,乃是一種在學科高度上、問題深度上深刻理解現代性、把握現代性、超越現代性困境的理論方式。作為把握現代性、現代性困境和超越現代性困境的方式,類哲學將沿著元哲學、問題哲學和實踐哲學的演進道路而展開其自身。
關鍵詞:類實踐;類意識;類哲學;全球化
作者晏輝,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上海200234)。
類意識、類實踐與類本質是人的本質規定中的根本方面,是人作為特殊實體和行動主體的所是,它們以信息符碼的形式潛藏于人的存在結構之中。但這種自在的所是并不能自發地實現其自身,它必須通過自由而自覺的類意識和類實踐表達和實現出來。人類始終是以類的方式進行思考和行動的,“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做自己的對象;而且因為——這只是同一種事情的另一種說法——人把自身當做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然而人類卻從未像今天這樣,使類意識和類實踐變成了具有哲學性質的世界性存在。所謂哲學性質是指,它使天人之道、人倫之道和心性之道這一哲學問題變成了世界性的存在;所謂世界性的存在,是指基于現代性難題之上的類意識和類實踐變成了全人類共同的事情,類哲學變成了一個普遍性的價值訴求?,F代化、現代社會不但要求著類哲學,同時也生成著類哲學。作為一種直面現代性自身的理論理性和超越現代性困境的實踐理性,類哲學將以元哲學形態、問題哲學形態和實踐哲學形態而展開自身的生成邏輯和演進道路。
一、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元哲學形態
元哲學或哲學中的元問題,乃是一個形而上學問題,也就是關于始點的問題。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元哲學形態,指稱的就是關于“類”的始點問題。如若這個始點是就我們的知識而言的,亦即,如若有一種觀點、理論和思想被反復進行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那么我們的研究就從這個觀點開始,在此一點上,馬克思為我們構建直面現代性自身和超越現代性困境的類哲學提供了豐富的類哲學思想;如若這個始點是就事物自身而言的,亦即,有一個始點存在著,它有能力展開自身為他物(外化、對象化)又回歸于自身,實踐哲學就從這個行動者開始。作為一個歷史事實,類哲學的邏輯始點,在馬克思那里表現為異化狀態下的、尚未完全展開的類意識和類實踐;作為我們的實際性,作為此在,雖然存有以類的形式實現人的本質的回歸,但卻充滿各種風險、矛盾和沖突的類意識和類實踐,則是全球化場域下類哲學的邏輯始點。關于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元哲學探討,追尋的正是這個始點;這個始點不在別處,正在于人的定義、原理和是其所是之中;人不但在存在論上進行著類的活動,而且在認識論上意識到自己是類存在物,并堅定地主張,不但在意識上而且在實踐上把自己實現成類存在物,才是真正地實現了人的內在規定性,這是最有價值的事情。于是,所謂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元哲學形態就在存在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三種形態上展開,且呈現出內在的演進邏輯。
1.存在論狀態上的類意識和類實踐。如若有一個或多個個體主體只是無意識地被置于一種由異在的力量控制下的“團結”之中,那么,被支配的個體主體就不是自知、自愿、自主的行動主體,而僅僅是被支配的客體;被某個或某些異在的力量所獨斷支配的“團結”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類,尚不能成為真正的類。然而,無論是由個別或少數個體強制構造的類,還是通過使每一個人成為有理性且充分而公開地運用理性而構造出的“有機團結”,都是類的形式,二者之間的區別不是類的有無問題,而是類的構造方式及其性質問題,即便是最為矛盾和沖突的類也是類的一種形式。由每一個人的“是其所是”決定的個體本質,原本就內在地包含著類的訴求,進言之,每一個人只有以類的方式進行思考和行動,才能實現他的“是其所是”。如果不是從道德立場先行判斷類的性質,而是從類的原始發生考察類的類型和構造方式,那么,類便以如下方式而展開它的原始發生及其演進邏輯。
就個體主體因何而必須采取類的形式進行思考和行動而言,便是技藝和實踐兩種形式。技藝是生產性的,實踐是非生產性的。生產性的技藝以獲得活動以外的善為目的,技藝作為手段之善決定于它所獲得的善的客觀要求。當人的生產能力、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處在不發達的狀態下,分工與合作的廣度和程度也通常是低下的,且技藝的類型多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使得技藝在極小的家庭和家族空間之內進行,類的形式也僅限于基于血緣和地緣關系之上的共同勞作、共享勞動財富的非政治性、非經濟性的“機械團結”。每個勞動者無需考慮個人的得失與感受,決定他思考和行動的原初動機和終極目的是家庭和家族的共同利益,以及共享財富之后所獲得的于情感、意志和精神上的回報。在此種語境下,馬克思所說的,人不但在意識中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在實踐中現實地復現自己,在他所創造的對象中直觀自己和反觀自己的本質力量,并在這種反觀中證明自己,實現自己,通過對象化過程和對象性關系而獲得滿足和快樂,就不可能普遍地產生。勞作者通過植物的栽培和動物的養殖,在對象上反觀自己,但更令其愉快的是,他的“作品”被家庭和家族的其他成員享用時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滿足和被滿足的關系,源自人與人之間的對象性關系遠比因栽培和養殖形成的對象性關系來得重要。這也充分證明了,在被狹隘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所限制的狹隘的人與人關系的歷史場域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性程度遠遠高于現代性語境下的依賴性程度。于是,與技藝這種生產性的構造類的形式相對應的非生產性的即實踐形式的類,就在基于自然情感和社會情感之上的熟人之間展開。
雖然熟人狀態下的實踐不具備城邦共同體中的實踐概念所包含的豐富內容,但它同樣具備實踐概念所要求的基本功能,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同樣展現出品質與狀態兩個向度上的含義。作為品質,團結在一起的個體擁有基于同情和利他主義之上的慷慨、友愛、公正、節制、自制;作為狀態,每個人都盡可能地處在充分發揮其意志和理性的狀態之上,更體現在主體間的和諧狀態之上。在非生產性的感性本體論上,每一個交往者都感受到主體間的共同性,共通感與共同感使得他們能夠相互理解、承認與認同。在意識上,則是一種自發的類意識,盡管主體思維或原子思維構成了其他思維的原初根據,因為只有預先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才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但人們并不把實體、主體、原子思維置于關系思維和價值思維之上,相反,人們總是在關系思維中界定和規定個體主體,在與他者的對象性關系中反觀自己、再現自己和證明自己。
總之,無論是在生產性的分工與合作的勞動過程中,還是在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和推理中,人們都充分地構造著類并切實地感受著類。這些被感受著的類,既有作為對象性存在的、物化的價值物,還有充滿經驗和體驗的共同感和概念化、觀念化的規則體系。于是,存在論意義上的類意識和類實踐,就既表現在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構造、相互嵌入的方式,還表現在作為客體性存在的、由相互構造和相互嵌入而生成的諸種共同體及其規范化形式之中。
2.認識論意義上的類意識和類實踐。認識論意義上的類意識和類實踐所要探討的是,人作為認識主體和行動者何以能夠成為普遍的存在者?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不但客觀上是普遍的因而是類的存在物,而且感受到、意識到甚至是思維著自己確實是類存在者。而完成這一切的均是那個能思的“我”,“我”都是個別,但每個人都是“我”,所以,“我”乃是一個最普遍化和普遍性的表達?!叭耸翘厥獾膫€體,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為個體,成為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同樣,人也是總體,是觀念的總體,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自為的主體存在,正如人在現實中既作為對社會存在的直觀和現實享受而存在,又作為人的生命表現的總體而存在一樣?!边@是基于人的特殊性之上的人的普遍性,是人的共同性和共通性,每個人都感受著這種普遍性,也認識到和體驗到這種普遍性;這種普遍性既是一種類意識,也是一種類存在?!白鳛轭愐庾R,人確證自己的現實的社會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維中復現自己的現實存在;反之,類存在則在類意識中確證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為思維著的存在物自為地存在著?!痹陬愐庾R中確證著類存在的普遍性,在類存在中實現著類意識的普遍性。
“我”,既是一個實際性的存在,也是一個語言性的存在;語言自身就是一個二重性的存在,既是一種所指又是一個被指,只有當所指和被指相互共屬、相互共出的時候,語言的二重性存在才是一種現實性的事情。當“我”被“我”這個稱呼召喚出來、揭示出來、澄明出來時,被指就被所指開顯出來了。而每一個被稱之為人的個體都是“我”,當他以“我”這個詞述說自己時,他已經用“我”這個詞語說出了作為實際性存在的“我”。但這個實際性的“我”并非因為“我”這個所指才成為實際性的存在,相反,無論從時間邏輯還是從行動邏輯觀察,實際性的“我”都是先于作為詞語的“我”的;被指并不因為所指而由無到有,而是被指因所指而被顯現,而被界定和規定。于是,“我”,作為實際性,乃是適合于一切人的,因為每個人都是“我”,無論他是否被述說著。
就認識論意義上的類意識與類實踐而言,我們可以集中地表述為如下幾個主要方面。第一,基于感性存在論之上的自我意識和對象性意識的原始發生。類意識和類實踐得以發生的始點在于逐漸形成擁有意識能力和使用這種能力的個體,各種共同體作為類的外部形式,其內在基礎都是逐漸覺醒起來的個體;共同體不過是類意識和類實踐的對象性存在。而無論是外部的共同體還是內在的個體,它們均奠基于個體的感性存在及其感性意識之上。
起初,個體只是一個自在的自我同一和他我同一的存在物,意識上的混沌狀態使得個體尚未感知到差別的存在。而就差別的原始發生看,他我差別感優先于自我差別感,在原初的感覺中,對他者和他物的感覺是前意識性的,他只是模糊地感覺到,他者和他物是異在性的;然而他并不認為這個他者和他物是異己的,而是屬己的,不是附身性的,而是具身性的,于是他便前意識性地將諸種異在的他者和他物當作屬己之物加以對待。隨著諸種感覺的發生和完善,同時隨著前意識向初級意識的發展,他愈發感覺到這些曾被認作屬己的異在者,并不總是聽從他的屬己意向和據為己有的努力;時時處處都感受到了他者意志的存在和力量,甚至產生了抗拒這些意志力量的意識。這是類意識得以產生的原初根據,我們把這種初級形式的類意識稱為對象意識或他者意識。因此可以說,原初形態的類意識并非人們后來所明確規定的不同類屬之間的差別性存在,而是同一個類即人類內部的個體之間的差別意識。直至今天,人類內部的個體之間、組織之間、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差別意識甚至是矛盾和沖突意識依舊是類意識和類實踐的根本形態。隨著感受到了的個體間的差別意識的發展,個體自身的自我差別意識也逐漸地發展起來,他逐漸地感受到,這個自在的以身體形式存在的感性的我,與感覺著的、意識著的我是不同的。來自身體的、感性的意向和意向性,無需經過意識便自發地、強有力地表現出來,我感受到了這種力量,它促使我不問其是否合理而必須予以滿足。然而,各種基于需要和欲求之上的意向和意向性,并不都合于身心健康和他者意志的規定性,于是,來自他者的要求、限制甚至是斥責便應運而生,是遵循邏各斯而思考,聽從邏各斯的指引而行動,還是依照反對著、抗拒著邏各斯的欲求而隨心所欲、任性妄為?在反復進行的教化和教育中,個體便在基于感性存在的差別意識之上發展出了反思意識;每一個體都有反思性意識的潛能,但不天生具有反思性能力,這是在不斷地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能力體系。當外在的差別意識反身嵌入自我關系中時,一種朝向自身的差別意識便生發出來。而就這種差別意識的類型說有兩種,即直觀的差別意識和反思的差別意識。直觀的差別意識描述的是個體的完整的內部結構或內心世界,無論是自然發生的還是有意發生的,都表現為感覺系列、情感系列和理性系列,即性、情、理。
在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那里,性、情、理原是相互嵌入、相互影響和相互運動的,凡是感覺著的東西無不在思維之中,凡是被思維著的東西無不是感覺著的東西。在充滿流動的生命歷程中,總有一種相關于性、情、理的基本范型伴隨著我,它是我的普遍性,是我的所是。如果把每一個人都看作一個完整的類,那么屬己的是便是屬于我的類意識;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原初性的類意識,那么充滿雜多性或復多性的類意識就不可能產生,后者是前者的對象化過程及其業績。當異在性的差別意識和向我而言的差別意識被疊加在一起的時候,一種真正的類意識便開始形成了,這就是主體間性狀態下的類意識。
第二,基于主體間相似甚或相同體驗之上的類意識。從范圍上說,類意識既可以描述不同的類,如有生命物質和無生命物質,有生命物質類型中的植物、動物和人類之間在意識上的差別性與同一性,也可以表達同一個類如人類內部不同個體(類)之間的差別性和同一性。在我們所引證的黑格爾關于思維、思想和普遍性的論述中,他所指稱的正是人類內部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和同一性。人類內部之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和同一性,無論是以“機械團結”還是以“有機團結”的方式完成,都是在意識、思維和思想的支配下進行的。不同個體之間的同一性構成了形成類意識的可能性基礎,而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則構成了必要性前提?;谥黧w間相似甚或相同體驗基礎上的類意識,乃是消解了差別、矛盾和沖突意識之后形成的和解;它不是在對立與沖突之中消滅他者,而是消滅自己的孤獨與任性而相融于他者之中,承認是事實意義上的和解,尊重是道德意義上的確證。在屬人的世界里,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完整的類,他的感覺、體驗、經驗、意志、思維和思想,他的喜怒哀樂就是他的所是,是他的規定性、普遍性;他自在地具有合理性。個體間的類意識,就是意識到了他者的規定性和普遍性,并將這種規定性納入自己的意識之中,他的所是就是確證和實現我之所是的普遍性,盡管這種普遍性是以特殊性的形式存在的、顯現的,普遍性不是與個體性并列的、實體化的、具象化的實體,相反,普遍性是被意識到了的無數個他者的所是。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主體間性狀態下的類意識并非單一的認識問題,毋寧說它也是實踐的,是在意識中預先完成的實踐;技藝性的、生產性的類實踐在這種實踐現實地進行之前已經預先地在主體間的共識中完成了,這個共識正是類意識。
第三,以人類為基本單元而構建起來的類意識。若是以個體為始點構建類意識和類實踐,這是必須承認的事實,通過人而為了人,實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使人處在整體性的好狀態,永遠都是終極目的,以此便構建起了三重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身的關系?;诖?,也就形成了三種邏各斯或道,即天人之道、人倫之道和心性之道;對道的感悟、頓悟和領悟就是類意識,將邏各斯或道貫徹到行動中,就是類實踐。出于個體而不止于個體,而是止于類,這就是認識論意義上的類意識與類實踐的本義。在對待自然界時,人的類意識和類實踐卻表現出了與對待屬人世界之不同道路和形式。因為,屬人世界中的類意識和類實踐是在相同的或接近的理性水平的基礎上形成和實現的,是可以相互提出有效性要求的類意識和類實踐。而與人類社會不同的自然界,則是有理性但卻沒有意識的系統,它無法像有理性的存在者那樣用理性法則表達事物法則,惟其如此,人類便可以隨意、任意地對待自然。當自然以其“無言的結局”的形式悄無聲息地懲罰人類時,人類才深深地感受到自然理性的力量,人類傾聽和感受到了與人類不同的其他屬類的各種“訴求”。
個體及人類必須以類的形式進行思考和行動,乃在于個體只有過集體的生活,才能獲得幸福;人類也只有懂得,怎樣才能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進一步地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真正的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才能生成。這對個體和人類都是最有價值的事情,這便是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價值基礎問題。
3.價值論意義上的類意識、類實踐與類本質。人被規定為過集體生活,那是因為在有生命的存在者中,只有人類才意識到并通過實踐把集體生活實現為最有價值的生活,人現實地創造集體生活并把個體生活表現為集體生活,乃是同構化的過程;創造公共價值、分配和享用公共價值,是人類從事集體行動的價值邏輯。
首先,物質形態的公共價值,為每一個體最大限度地滿足多重需要創造了物質條件。如果說,在前現代社會的各種社會形態中,人們是在極小的范圍內產生著類意識、進行著類實踐、生成著類本質,公共性和普遍性是在極小的范圍內生成著,那么,起始于15世紀下半葉的現代化運動,使得人的社會化過程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結構之下迅速展開。對此,馬克思深刻地指出:“一切產品和活動轉化為交換價值,既要以生產中人的(歷史的)一切固定的依賴關系的解體為前提,又要以生產者互相間的全面的依賴為前提。每個個人的生產,依賴于其他一切人的生產;同樣,他的產品轉化為他本人的生活資料,也要依賴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費?!薄斑@種互相依賴,表現在不斷交換的必要性上和作為全面中介的交換價值上。經濟學家是這樣來表述這一點的: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僅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這樣,也就不知不覺地為一切人的私人利益服務,為普遍利益服務。關鍵并不在于,當每個人追求自己私人利益的時候,也就達到私人利益的總體即普遍利益。從這種抽象的說法反而可以得出結論:每個人都互相妨礙別人利益的實現,這種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所造成的結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關鍵倒是在于:私人利益本身已經是社會所決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會所設定的條件下并使用社會所提供的手段,才能達到;也就是說,私人利益是與這些條件和手段的再生產相聯系的。這是私人利益;但它的內容以及實現的形式和手段則是由不以任何人為轉移的社會條件決定的?!?/p>
在物質形態之公共性和普遍性日益發展的基礎上,物質資源和物質財富越來越符號化、觀念化。資本就是資源和財富的符號化形式,而且是最典型的符號;隨著交往的拓展和深化,隨著依賴性的增強,各種符號似乎都可以轉化為數字,數字化是公共性和普遍性高度概念化和觀念化的最典型形式,因為符號和數字已經超越了時空限制,它以時空壓縮的方式實現著、表征著類意識和類實踐。而這一切均得益于資本的公共性和普遍性本質?!百Y本是集體的產物,它只有通過社會許多成員的共同活動,而且歸根到底只有通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才能運動起來?!薄耙虼?,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闭峭ㄟ^資本的社會性力量,才造成了龐大的商品堆積,形成了被物包圍的世界。日益增加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類意識和類實踐充分發展的物質形態;或者說,現代生產邏輯使現代化乃至全球化成為提升類意識、擴展類實踐、深化類本質的社會運動過程。
其次,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社會價值和哲學人類學意義。正是在勞動產品的分享和共享過程中,類意識和類實踐帶給人們的滿足和愉悅才得到了充分實現。在以物為媒介而完成的類意識與類實踐中,物的供給者具有一種來自物的享用者所給予的確認、確證和感恩,這是一種回報性的期盼,這種期盼是合理的,也是享用者所必須給予的回報和感恩。因為物滿足了我的需要,使我獲得了快樂與愉悅,使我的生命得以持存,我有義務感謝、感恩物的創造者,而被感恩者無需時時處處在場,以至于只有在場才會感恩,相反,無論是否在場,或是否有人稱,享用者都須有感恩之心,心乃情之源,情乃心之見。真心、真情、真意均寓于一個“真”字,無需特意感恩對象在否。只有發于心和出于真的感恩,才是真正的感恩。
因此,不但物是對象性的,物的享用也同樣是對象性的。由此便完成了由雙重對象性而來的從物質價值向社會價值和哲學人類學價值的飛躍。如果說,在物的生產和物的享用中,人們只是以物化的方式完成著、實現著類意識和類實踐,那么在通過生產和享用而生成的關系中,則是以社會性的和精神性的方式映現著類意識和類實踐,這恰恰是人類的本質規定;基于物而又超越于物而升華到社會性的和精神性的對象性關系中,才算是真正地實現了人的類本質。通過物的創造和享用而完成的不同主體實踐之間的確證與被確證、滿足與被滿足、感恩與被感恩的關系,原本就是類意識和類實踐所應有的內容和意義,然而這種意義卻不是自發的、既成的,而是生成的,是非經過意識這個關鍵環節不可的。被意識到了的內容和意義,才是現實的;只有體驗和經驗到了的內容和意義,才是真實的。作為人的活動的對象性存在的社會關系,在何種意義上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在何種意義上表現為社會關系,人的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得到了真正的確定和確證,這是哲學人類學意義上的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
最后,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觀念意義。這里的觀念具有科學和價值雙重含義,所謂科學意義上的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指的是在可行能力基礎上,人們通過類意識和類實踐實現其類本質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在人的類本質中似乎有一種共同的原始沖動,那就是“欲無止境”,這種沖動源出于個體的非自足、非完滿性狀態,欲壑難填、欲無止境,就是個體的原始沖動。當個體的欲壑難填被類意識和類實踐整合到制度中去,一種集體性的、共同性的欲壑難填就變得毫無顧忌。當這種原始沖動以整個人類的方式朝向身外的自然時,人類就不再顧及自然界的類本質,將普遍性僅僅限制在人類這個類屬中,事物法則、理性法則被直觀法則所替代。如果缺少了來自哲學的反思,那科學意義上的類意識和類實踐被證明是反科學的,為此就必須有一個價值即應當意義上的類意識和類實踐。如果從積極自由的角度規定,能力意義上的類意識和類實踐是進取性的,而應當意義上的則是協調性的。
至此,我們從存在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三個層面對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作了元哲學意義上的分析和論證,這是人之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所是與應是,是人之成為人、實現人和完成人的定義、原理;它們既是決定人是類存在物的內在根據,又是人們看待和對待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之諸種危機的依據和尺度;因此,朝向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類哲學就既是規定性的又是規范性的,而這恰恰是實踐哲學的內在要求。類哲學將成為當代生活世界的實踐哲學。我們借助“純粹意識”呈現出了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元哲學形態,從而完成了朝向事物自身的本質還原。然而,這本質上只屬于橫向的結構范式,是一種系統論奠基,是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的,盡管包含著客觀因果性陳述和意義妥當性論述,但依舊是靜態的、機械的,屬于論證的邏輯,而不是事物自身的邏輯。如要將類意識和類實踐的原始發生及其演進呈現在表象里、把握在意識中,就必須運用縱向的發生學范式,這是生成論奠基。通過本質還原將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著的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之諸種危機及其根源澄明出來,借以實現類哲學向實踐哲學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類意識、類實踐與類本質的問題哲學形態
關于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現代性危機均源出于這個廣泛而持續的現代化運動。直面這些危機并現出產生危機的深層根源,則是問題哲學形態的類哲學的理論任務。
1.看待和對待現代性之諸種危機的科學態度
就這種看待和對待自身而言,可有自然觀點和哲學觀點兩種。面對現代性危機的自然觀點表現為起于感受、體驗、經驗、情緒而成于意見和常識,這是任何一個擁有最基本感受能力和判斷能力的人都會完成的事情;惟其是感性的、直接的、切身的,因而頗具具身性特質,故而顯得極為真實。然而自然觀點卻是非反思、非批判的,它通常不會去追問那個造成諸種危機的根源以及諸種危機之間的內在關聯。而哲學觀點則是起于感受、體驗、情緒、意見和常識,而又不止于它們,它要從學科高度和問題深度給出危機的類型,現出危機的根源。
哲學以科學態度看待和對待現代性之諸種危機的方式是辯證的,它要堅持分析與判斷相結合、辯護與批判相統一的原則。首先,現代化將經濟活動中的效率與公平原則、政治活動中的正義與平等原則、精神領域的自由與幸福原則擺置到人們面前,它從根本上使得“自我”真正成為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主體,也使類意識和類實踐成為一個哲學問題,現代化運動使得人的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從先前的狹隘狀態進到了充滿廣度和深度的狀態,甚至變成了世界性的存在,類的內涵和外延都將在全球范圍內被界定和規定;作為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主體,每個人雖在始點上是起于心意以內的由己性的,但卻必須采取集體的行動,通過分工與協作從而產生合作剩余,乃是集體行動的價值邏輯。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這一現代生產邏輯之上,人類才真正開啟了形成類意識、進行類實踐、生成類本質的偉大旅程,追問根據、構建規范的實踐哲學即類哲學才逐漸形成。一如在經濟活動中,每個人只有預先滿足他人的需要才能最后實現自己的目的、利己動機是通過利他過程才得以實現那樣,在社會活動中,每個人可以自我甚至任性,但必須以承認和尊重他人的意志作為前提。
“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來都是虛無。但是,如果不同別人發生關系,他就不能達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為特殊的人達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過同他人的關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滿足他人福利的同時,滿足自己。由于特殊性必然以普遍性為其條件,所以整個市民社會是中介的基地;在這一基地上,一切癖性、一切稟賦、一切有關出生和幸運的偶然性都自由地活躍著;又在這一基地上一切激情的巨浪,洶涌澎湃,它們僅僅受到向它們放射光芒的理性的節制?!毙问降钠毡樾砸詫嶓w性的特殊性為基礎,而實體性的特殊性又以形式的普遍性為條件;只有把感受到、體驗到了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提升為概念和觀念,類意識和類實踐才真正成為哲學觀點和哲學觀念。沒有人會毫無根據地否認現代化運動之于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存在論、認識論和價值論意義,然而,現代化卻是悖論性的存在,在把價值帶給人類的同時,又把無價值甚至反價值制造出來。
其次,由現代化運動的辯證性質所決定,人們看待和對待現代化運動的哲學觀點也必須是辯證的,只有如此,它才是科學態度。無論是全身心擁抱還是全面拒斥,現代化運動都以屬于它自身的方式向人們走來,它把創價與代價、希望與失望、喜悅與憂慮一同拋給了人們;它需要人們用科學的態度、正確的立場和理性的目光去看待和對待它。在現代化運動的原始發生中,以及后續的持存中,就如同一塊銀幣的兩面,問題和難題始終伴隨著人們?!疤岢鲆粋€問題是一種理智的活動;而面對一個難題涉及整個人身的一種處境。一個問題是渴求知識的產物;而一個難題則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惱的狀態。一個問題尋求的是答案,一個難題尋求的是解決方案?!薄皼]有哪一個真正的難題是從純粹的尋根究底中產生的。難題是處境的產物。它是在處境艱難、理智困窘的時刻產生的,是在經歷到不安、矛盾、沖突時產生的?!薄耙粋€問題的產生是由于我們知道得太少而極欲知道得更多;一個難題的產生是由于我們知道得太多,而各種知識卻相互矛盾沖突。問題是好奇心的產物,難題則反映了知識的困境?!碑攩栴}常常被人提起并逐漸成為持續思考和研究的對象,問題就變成了難題。那么,現代性語境下的難題到底是怎樣的呢?
2.現代性語境下關于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諸種難題
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之所以具有哲學性質,是因為它們是關于天人之道、人倫之道和心性之道的事情,是事物的邏各斯;如若我們試圖通過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過一種整體性的好生活,我們要么擁有邏各斯,要么分有邏各斯。在現代化道路上,人們既沒有完全擁有和分有邏各斯,否則便不可能產生難題與困境;也沒有完全背離邏各斯,否則人們不會持續地推行現代化運動?!耙驗檗q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敝饔^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概念化和觀念化,只有用辯證的態度才能揭示出現代化運動的辯證關系。
?。?)關于天人之道的生態危機。如果把整個人類視作一個類,那么作為人的生命、生存及生活之條件和環境的自然界,就是不同于人類的另一個類。盡管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中的優秀者,在反復進行的勞動過程中擁有了意識、思維和理性,但這些絕不是人類可以任意地對待自然界的根據和理由,恰恰相反,反倒是人類呵護自然、善待自然的責任。然而,當欲望、市場和科技被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從而開啟一個廣泛而持續的現代化運動時,一種朝向自然界的全面改造運動就開始了。人們不是直接通過身體而是通過技術來改造自然界的;技術之于自然界的改造作用是雙重的,既可以使之從遮蔽狀態進到敞開狀態中來,也可以使之失去其原有的運行邏輯,錯置人與自然的關系,背離天人之道而行。就技術之于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哲學人類學意義,“我們追問技術,旨在揭示我們與技術之本質的關系?,F代技術之本質顯示于我們稱之為座架的東西中。不過,僅僅指明這一點,還絕不是對技術之問題的回答——如果回答意味著:迎合,也即迎合于我們所追問的東西的本質。如果我們現在非要進一步深思座架之為座架本身是什么,那么我們感到自己被帶向何方了?座架不是什么技術因素,不是什么機械類的東西。它乃是現實事物作為持存物而自行解蔽的方式。我們又要問:這種解蔽是在一切人類行為之外的某個地方發生的嗎?不是。但它也不僅僅是在人之中發生的,而且并非主要地通過人而發生的”。
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時又是社會的類的存在物,于是自然和社會就規定給人以命運。命運不是宿命,而是一種敞開狀態,是真理,即自由。人既是解蔽者、澄明者,又是被解蔽者和被澄明者。自由與解蔽處于最切近和緊密的親緣關系中。一切解蔽都歸于一種庇護和遮蔽。而被遮蔽著并且自行遮蔽著的,乃是開放者。一切解蔽都來自開放領域,進入開放領域,帶入開放領域。然而,現代技術卻把我們囚禁于一種昏沉的強制性中,逼使我們盲目地推動技術:一方面,我們一味地發展技術、使用技術,另一方面,我們又無助地去反抗技術,把技術當作惡魔來加以詛咒。此危險在兩個方面向我們表明自身:“一旦無蔽領域甚至不再作為對象,而是唯一地作為持存物與人相關涉,而人在失去對象的東西的范圍內還只是持存物的訂造者,那么人就走到懸崖的最邊緣,也即走到了那個地方,在那里人本身還只被看作持存物。但正是受到如此威脅的人膨脹開來,神氣活現地成為地球的主人的角色了。由此,便有一種印象蔓延開來,好像周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只是由于它們是人的制造品。這種印象導致最后的惑人的假象。以此假象看,仿佛人所到之處,所照面的只還是自身而已。但實際上,今天人類恰恰無論在哪里都不再碰到自身,亦即他的本質?!?/p>
技術原本是人的一種解蔽方式,然而作為一種設置,不僅改變著人外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也從根本上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總之改變著人本身。只有當這種方式促使人以類的方式重新思考和安置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只有當人們面臨著來自自然的無聲的懲罰而不得不改變被證明是錯誤的自然觀念時,這種思考和安置才能真正發生,一種通過遵循天然之道而來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才能生成。
?。?)關于人倫之道的社會危機。起始于15世紀的現代化運動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社會建構過程。除了通過技術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之外,更是通過知識、資本和權力重構出了一個全新的生產方式。然而,這種被重構出來的生產方式卻是悖論性的,首先,新興資產階級把人們從封建統治中解放出來,又把雇傭工人置于資本與權力的掌控之中。在資產階級私有制框架下,通過勞動資本化、資本私有化、私有制度化,資產階級消滅了封建私有制,卻又建立起了更完備的私有制。共產主義者所要消滅的不是一般的私有制,“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共產主義者要廢除的是資產階級所有者,因為“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表現”。然而,一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然而這種革命作用卻是雙重的。它“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卻又把人們拋入“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通過構造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要素構成的現代生產邏輯,從而找到了一個能夠快速創造財富和積累財富的經濟組織方式,卻又把勞動的對象化過程置于全面的異化狀態之中,使得勞動者既不能在勞動產品中更不能在勞動過程以及勞動產品的享用中證明自己、反觀自己,從而在對象化過程和對象性存在中,看到和享用自己的本質力量。
“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資本家擁有這種權力并不是由于他的個人的特性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資本的所有者。他的權力就是他的資本的那種不可抗拒的購買的權力?!蓖ㄟ^資本這個不可抗拒的購買權力,資本家以異化的形式完成著勞動的對象化,完成著與人的整體性的好生活這一終極目的相悖的類意識和類實踐,人的類本質以雇傭工人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的形式實現著。所有這一切均源自資產階級私有制這一點。因此可以說,并非任何一種現代化運動都是朝著實現人的類本質而運行的。任何一種建基于現代生產邏輯之上的現代化運動,都存在被物化的風險。人從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上擺脫出來,卻又陷入了“被物包圍的世界”。以資本的世界運行邏輯造成的全面的物化過程,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而這種變換、關系和體系一經形成,便又反身嵌入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精神關系之中,成為支配人們的意志和行動的異在性力量,其實,它們原本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過程及其對象性存在。在某種意義上,它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歷史性存在。全面物化的雙重性質表明,人們借助普遍交換和全面聯系而構建起來的社會關系,是“建立在這種自發的、不以個人的知識和意志為轉移的、恰恰以個人互相獨立和漠不關心為前提的聯系即物質的和精神的新陳代謝這種基礎上。毫無疑問,這種物的聯系比單個人之間沒有聯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緣關系和統治從屬關系為基礎的地方性聯系要好”。普遍的物化過程表明,人們通過創造一個來自共屬的經驗世界即物的世界和物的聯系而超越了地方性的血緣和統治關系,將人們置于獨立的“自由”“平等”狀態,這就為逐漸生成類意識和類實踐奠定了勞動哲學基礎,然而這個創造出的物的世界又使人處在對象性存在的支配之中。盡管表現為世俗不合理,但卻表現為歷史合理?!斑@種聯系是各個人的產物。它是歷史的產物。它屬于個人發展的一定階段。這種聯系借以同個人相對立而存在的異己性和獨立性只是證明,個人還處于創造自己的社會生活條件的過程中,而不是從這種條件出發去開始他們的社會生活。這是各個人在一定的狹隘的生產關系內的自發的聯系?!碑斀ɑ谫Y產階級私有制基礎上的異化和基于普遍的物質交換基礎上的物化被并置在一起的時候,以人倫之道為判斷根據的類意識、類實踐危機就被揭示出來了。如何在自覺而自愿基礎上構建出朝向人的類本質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無疑是任何一個推行現代化運動的民族和國家所共同面對的現代性困境。
?。?)關于心性之道的精神危機。在勞動異化場域下,雇傭工人雖然外化著、對象化著自己的目的和意志,從而創造出各種財富,然而勞動過程連同勞動產品并不能給勞動者帶來快樂,因為它們都被那個非人格化的資本和具象化的資本家支配著;勞動者只是為獲得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條件而從事著與其身心分離的勞動,而不是為物質、精神生活而創造著。在物化的語境下,人們深刻地感受到,似乎只是全力以赴地創造了令自己快樂和幸福的前提,但卻沒有創造生活本身;人們只是把全部體力和智力都投入到了創造和爭奪物質財富之上,而用于生產社會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精力已所剩無幾,孤獨感、冷漠感和無意義感常??M繞心頭;人類創造著日益增加的財富,更創造著無盡的欲望本身,被激發和膨脹起來的欲望使人們變得欲壑難填。
何以至此?由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構造起來的類哲學,作為一種反思的、批判的致思范式,推動著人們去尋找造成諸種危機的根源;而一旦人們把這些根源揭示和昭示出來,似乎也就找到了擺脫危機的道路。
3.關于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之諸種危機的根源
在造成危機的諸種根源中,觀念是始點意義上的元素,信念、知識、情感、意志和行動都是在特定觀念的支配下而發生的。
其一,先行于現代性產生但卻支撐了現代性的觀念。在所有的觀念體系中,似乎哲學觀念是最高級的。在西方哲學觀念體系中,實體思維似乎就是與現代性最為密切的觀念,雖然它不是為著現代性而產生的,但卻與現代性有著天然的親緣關系。追問本體構成了古希臘哲學最初的意愿和意向,追問本體,追問事物的始因,乃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只有找到了事物的始因才能找到生成此物的初始性力量,也只有明了或支配了這個初始性力量才能支配此物。因此,獲得初始性、確定性和因果性乃是人類的一種強烈愿望,無論把始基、始因定義為水、氣、無限、數、原子,還是火,都是追問始基的方式,這種愿望具有二重性,當邏各斯在物自身而不在人這里,那人就必須遵從邏各斯而行動,照邏各斯而生活。巴門尼德把關于本體的、道的追問直接演變成了存在論問題,并預設了被思想和思想的目標的同一性,人們只能思維存在者而不能思維不存在者。思想與思想的對象是同一的,這是一種意愿還是一種事實?它起于意愿、信念而止于部分事實。無數個事實證明了,人們只能部分地、一定層次上地感悟邏各斯、分有邏各斯,遵從邏各斯而生活,因此,完全知曉和領悟邏各斯乃是一種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意愿。將思想者與思想的同一性、思想與思想對象的同一性視作愿望、視作情懷,固然體現了人類的信心和信念,但若是作為一個具有必然性的觀念,則潛藏著僭越邏各斯的風險。
其二,實體思維與原子主義思維。整個古希臘哲學的底色就是實體思維,水、氣、原子等作為自然本體,就是原子,作為始基,這些原子具有源初性,展開自身為他物,他物又復歸于原子。每一個思維者也同樣是原子,亞里士多德德性論中的行動者就是各個層次的原子,政治家除了具備一般公民所必備的德性,還要具備政治家自身所應有的德性。每個能夠思維和行動的社會原子相互交往、共同行動,構成了家庭、城邦等共同體。正是每一個原子的相似甚至相同的需求才使各個原子相互嵌入、相互制約、共同行動。這種觀念和情感在現代化運動中被極大地擴展開來,每個人的人格性都是目的,每個人的生命權、財產權和自由權都具有不證自明的合理性,它們自在地構成了“天賦人權”的根據。由個體定義整體,由原子定義關系,就是實體思維和原子主義思維。在這種思維支配之下,個體與整體對立著,人類與自然對立著;我是主體,他者是客體;人類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對立的關系就要通過斗爭來解決。任何一個主體,任何一個原子,都存有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變成全體、變成無限性的沖動;主體會把自由錯用甚至濫用到我即一切的極端地步。如何從實體思維和原子主義思維走向關系思維和價值思維,乃是西方當代形態的現代性所面臨的最大難題。當代德國哲學家羅姆巴赫對此有著頗為值得重視的見解:“另一種思想的形成方式是不同的,它來自于對道路(Weg)的經驗,在道(Tao)中表達自身,就通過這種方式而被描述……道是一個基本詞,就是說,像邏各斯在西方一樣,道是一個同樣類型的基本詞。由各自的基本經驗出發,(以下)這些對立的方面得到了思考。邏各斯討論在,道討論無;邏各斯討論知識,道討論無知;邏各斯討論意志,道討論無為。不過這種無為(Nichttun)與無所為(Nichtstun)無甚關系,在其中顯示出的是,它能被構建為一種高深的藝術……無為是如此發生的,即每個東西都在自己的構成中運行?!?/p>
面對源初的、擴張的和反思的現代性,實體思維、關系思維和價值思維經歷著分離的、隔閡的狀態,也蘊含著相互嵌入的、相互貫通的內在要求;只有將他者思維和集體意識貫徹到原子主義和個人主義之中,自由、民主、平等才會獲得真正的含義;關系思維和價值思維只有將個體的初始性權力貫徹到集體無意識和有意識中,也才能獲得真實的個體存在。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既然先行于現代性而生成并持久地發揮作用,那么,面對問題形態的當代現代性,只有超越各自的片面性,才能生成類似于羅姆巴赫意義上的“結構”?!敖Y構不是范疇,而是很多范疇的安置(Zuordnung)。當結構的構造狀態的范疇安置被闡明的時候,結構的構造狀態就被闡明了。其中的一些范疇始終在存在論中占有一席之地,如‘關系’或‘意義’,有些是較新的,如‘異化’和‘動態’(Dynamik),有些則是在最近才作為術語被接受,如‘創造性’和‘信息’?!薄敖Y構”將“實體”和“體系”涵括在自身之內,并把二者發展成動態的秩序構造過程,而將諸要素連結起來構成“結構”的關鍵則是“環節”;人世間可能從不缺少實體和體系,但卻缺少環節,正是諸環節才讓整個世界關聯起來、運動起來,充滿生機,持存秩序。關系思維和價值思維并非取代實體思維,而是把實體思維提升到了關系和價值的高度。
其三,理性無限的觀念。西方傳統哲學有兩個傳統,即兩個承諾:包括人在內的整個世界一定存在著一個統一的本體、始因,它展開自身為萬物,萬物又復歸于始基;人有足夠的認識能力認知和把握這個本體。這就是本體論承諾和認識論承諾。整個古希臘哲學要么在論證這兩個承諾的必要性,要么在論證它們的可能性,但尚無明顯的傾向對此表示懷疑和質疑。及至近代,笛卡爾第一個以全面而徹底懷疑的態度對這兩個承諾進行了考察,在他那里,考察心靈認知能力的無限可能性問題具有優先地位。笛卡爾進行全面“懷疑”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獲得“確定性”和“明晰性”的藝術。
“我發現,‘我想,所以我是’這條真理是十分確實、十分可靠的,懷疑派的任何一條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發生動搖,所以我毫不猶豫地予以采納,作為我所尋求的那種哲學的第一條原理?!钡芽柊盐宜枷胱鳛槲宜堑母鶕?,正因我不停地進行思考、懷疑、考察、確證才使我成為我。成為我自己乃是沿著兩條路向而展開的,一條是向外的,通過懷疑、考察和確證,一種具有確定性和明晰性的知識得以產生;一條是向內的,對自己的思想進行思想,這就是靈魂比形體更容易被認識。雖然在通常的認識中,笛卡爾被認作西方近代哲學中唯理論或理性主義的先驅,但也同樣可以找到通往經驗論的元素。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笛卡爾的最終目的是借助“我思”而獲得思之對象的“是其所是”和思本身的“是其所是”,只有將兩種“是其所是”有機地統合在一起,自古希臘以來的兩種承諾才能被證實。至少在哲學論證中,人們不但相信理性的力量,也在孜孜以求于理性。在現代化的初始階段,自然科學的高歌猛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在產生知識和創制技術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的凸顯,使人們產生了理性可以創造一切、支配一切和解釋一切的幻象。
其四,與現代性具有同質性的觀念。在與現代性具有同質性的諸種觀念中,主體性觀念是最為重要也是迄今為止最根深蒂固的觀念?,F代化運動直接將個體變成了單一的懷疑的主體(笛卡爾)、權利的主體(洛克)、道德的主體(康德)、思維的主體(黑格爾),而自由、平等和民主無不建立在“默會知識”之上:我是我的一切行動的出發點,也是我的歸宿?!叭绻覀兩晕⒏幼屑毜乜疾炀?,那我們就發現精神的最初的和最簡單的規定就是:精神是自我。自我是一個完全簡單的東西、普遍的東西。當我們說自我時,我們想到的大致是一個個別的東西;但因為每個人都是自我,從而我們只是說出了某種完全普遍的東西。自我的普遍性使得它能夠從一切事物、甚至從它的生命抽象出來?!被蛟S就個體生命的宿命而言,他天然存有將自己視作“存在事物存在的根據,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根據”的可能性,但只有在現代化運動中,這種可能性才逐漸變成了現實性。市場經濟將某一個人變成了獨立的甚至是孤立的個體,他必須將自己視作主體,視作自由的、平等的個體,他甚至要把這種個體變成明確的理念和堅實的行動。
基于主體性和自主性意識之上的自由、民主、平等具有雙重效應,它既可以發展出保障倒敘的平等邏輯(經濟平等—社會平等—政治平等—人格平等)的規則體系,也可以假借自由、民主、平等之名義實現實質性的不平等。因此可以說,自由、民主、平等都是反思性概念,作為完滿的、自足的觀念體系和規范系統,它們是用來批判、反思和矯正不平等事實的。作為與現實性具有同質性的觀念,基于主體性和自主性之上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實現方式和實現程度,固然取決于市場社會的建立與完善,更取決于一個好的政治制度。隨著現代化運動的深化和拓展,更隨著現代性之復雜性和沖突性的呈現,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利于實現民主和平等,繼而通過類意識和類實踐生成和實現類本質。
三、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的實踐哲學形態
將反思的、批判的和重構的類意識和類實踐與人的類本質內在地結合起來,遵天人之道而行、循人倫之道而動、照心性之道而思,這是現代化運動向人類提出的必然要求。就這一要求的內在邏輯而言,乃是一個由內在的觀念論和外在的實踐論統一在一起的有機整體。
1.重構一個追求和諧世界的觀念體系
所謂觀念,乃是主客觀都有充分根據的那種“視其為真”,主觀有充分根據的“視其為真”就是價值規律,客觀有充分根據的“視其為真”乃是事實規律,只有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人類所孜孜以求的整體性的好生活才會實現?,F代化就是人類將價值規律和事實規律有機統一起來的一種觀念和行動。這種觀念和行動不是單一的,而是整體性的,它指稱著三種秩序:基于遵天人之道而行的世界秩序、基于循人倫之道而動的社會秩序、基于照心性之道而思的心靈秩序,這是一種含義極其明確的類意識。
其一,朝向人與自然和諧的類意識。這就是自然觀念和生態觀念。在人的勞動以及在勞動中產生的意識尚不發達的條件下,人類對自然充滿了敬畏甚至恐懼;人與自然的關系處在弱小的人類面對強大的自然的狀態之下?!叭藗儗ψ匀唤绲莫M隘的關系決定著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又決定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這正是因為自然界幾乎還沒有被歷史的進程所改變?!边@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自發的、不發達的類意識。隨著工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人類開始把自己視作主體,而把自然界視作客體,甚至是可以任意改造的客體。這是一種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充滿風險和困境的類意識。人類對身外自然以及自身自然的過度的改造過程,使得先前的自在的和諧變成了基于工具理性之上的對立,自然以其無聲的語言懲罰了人類。于是,超越主客二分的觀念而重構一種主客統一的觀念,已經成為天人之道向人類提出的強烈要求。
技術作為一種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復雜的設置,原本是打開自然之秘密、亮出自然之美的根本方式,“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對這種心理學人們至今還沒有從它同人的本質的聯系,而總是僅僅從外在的有用性這種關系來理解,因為在異化范圍內活動的人們僅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質的歷史,如政治、藝術和文學等等,理解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性和人的類活動”。在馬克思看來,超越人與自然的對立,其根本道路就是要充分發揮人的類意識,通過類實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耙驗閷ι鐣髁x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于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因為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即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作為人的存在,已經成為實際的、可以通過感覺直觀的,所以關于某種異己的存在物、關于凌駕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問題,即包含著對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實在性的承認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了?!?/p>
然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構建一種科學的自然觀念和生態觀念,并不是通過人與自然的直接方式而實現的,相反,必須以社會的方式來進行?!吧鐣再|是整個運動的普遍性質;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顒雍拖硎?,無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边@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有機統一,而這種統一必須通過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統一來實現。因此可以說,科學的自然觀念和生態觀念是以科學的社會觀念為基礎的。
其二,朝向社會和諧的類意識。超越現代性危機的一個根本方面乃是構建一個良序社會。就這個良序社會的根本方面說,就是充分實現人類基本價值的社會。人類的基本價值乃是關于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的財富和觀念,在經濟領域,核心價值便是效率與公平。效率解決的是財富的來源問題,公平解決的是財富的分配問題。人類的智慧在于,在具體的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的過程中,能夠找到相對合理的結合方式,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公平優先、兼顧效率,都是人類能夠找到的尋找差別與平等、進取與協調的合理方式。
其三,追求身心和諧的類意識。作為一種對象性的觀念,朝向身心和諧的類意識,包含著向其自身而言和朝向他者而言的觀念,前者主要是幸福觀念,后者主要是道德觀念。令自己生活得以改善、令自己過一種整體性的好生活,是每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對自己的義務。依照一種普遍有效的實踐法則而思考和行動,就是朝向他者的道德義務,用通俗的道德理性知識表達就是,每個人都要按照你愿意被人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亦即,要讓自己的規則成為普遍有效的法則;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將普遍有效的法則變成現實。
2.重構實現人類基本價值的社會結構
其一,尋找一種能夠持續地創造財富并合理分配財富的經濟組織方式。市場經濟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找到的相對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方式。然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之下,亞當·斯密那只“看不見的手”常常被兩只“看得見的手”即資本和權力所控制,因此它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創造財富和共同富裕的矛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將資本和權力控制在合理分割和正當使用的范圍內,努力解決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它是有效率的,從而優越于單一的計劃經濟;它是公平的,從而超越了西方的嚴重的兩極分化。
促使每一個人擁有豐富的客體性條件和堅實的主體性根據,過一種整體性的好生活。只有既超越于狹隘的血緣的、地方性聯系,又超越于人對物的依賴關系,而成為整個作為對象性存在的社會關系的支配者的時候,人的全面發展才有可能?!叭姘l展的個人——他們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的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這正是以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為前提的,這種生產才在產生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相異化的普遍性的同時,也產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边@是人類的理性、歷史的理性,誰將這個理性澄明出來并使之現實化,誰就是他那個時代的偉大人物;有哪一種社會制度能夠為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充分必要條件,那么它就是一種體現人類和歷史理性的現實事物。
其二,重構以類意識和類實踐為基礎的共同體形式。個體的感覺、意識、情感、意志都是在諸種共同體中生成的,也是在共同體中實現的,而任何一種共同體都是類意識和類實踐的對象化過程及其“業績”;人類共同體的類型以及它的合理性程度,是人的類意識和類實踐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人的類本質的根本確證。家庭是中國人進行思考和行動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家園,人的基本情緒和精神結構都在家庭中生成和滋養;家庭遵循的是利他主義原則,是以血緣之愛和社會之愛為情感基礎建構起來的倫理共同體?!白鳛榫竦闹苯訉嶓w性的家庭,以愛為其規定,而愛是精神對自身統一的感覺。因此,在家庭中,人們的情緒就是意識到自己是在這種統一中、即在自在自為地存在的實質中的個體性,從而使自己在其中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成為一個成員?!鼻閮炏扔诶淼那槔斫Y構,使得家庭成為真正的倫理共同體,它使得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夠得其所得、美美與共。介于家庭和國家之間的社會,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和交往共同體。作為利益共同體,人們遵守著相互有利、共同有益的原則,每一個人都要用利他的方式滿足利己的目的。而在共同交往中,每一個交往者都是一個行動者,也是一個責任者,他們在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的前提下,相互承認和尊重。國家,是純然理性的共同體,每一個個體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都要在合法界定的范圍內在國家中得到合理解決。在超越現代性危機的過程中,國家將成為體現公共理性、實現公共意志的復雜設置。黑格爾說:“國家是倫理理念的現實——是作為顯示出來的、自知的實體性意志的倫理精神,這種倫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闭l領悟到了他那個時代的精神,并把它實現出來,誰就是那個時代的偉大人物。
結語
在傳統社會,類意識和類實踐只是在極其有限的熟人交往空間中生成著、運行著,且以感性的、直觀的方式存在著,因為它們尚未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要素構成的現代生產邏輯,將類意識和類實踐變成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每個人都感覺到、直觀到更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是自我,有著相似甚或相同的動機、情感和意志;我一方面覺得自己就是一切、就是目的,其他人都是手段,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我是孤獨的,我的任性不能給我帶來任何滿足,于是,我必須消滅我的主觀性、任性,消融到若干個他者那里,然而我又必須帶著通過外化過程而獲得的成果回到我自己。于是,一種普遍化的對象化要求就被全面地創制出來。通過勞動,我對象化了我自己的本質力量,通過社會關系,通過他者享用我的產品,我感受到我對他者的意義,于是,在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個體與類本質之間就建立起了普遍化的對象性關系;它使先前的自發的、直觀的類意識和類實踐變成了被明確意識到了的事情。人的普遍化程度是人的豐富性的重要標志。
毫無疑問,現代生產邏輯或現代化運動為使人的類意識和類實踐成為實現人的類本質的根本道路創造了社會基礎。然而,在資產階級私有制這一歷史場域之下,人的普遍化卻被各種它無法克服的深層矛盾所困擾。一方面,通過勞動資本化、資本私有化、私有制度化,勞動者非但沒有在勞動過程及其結果中再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獲得快樂,相反,人們感到不幸,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另一方面,自然也以無聲的語言懲罰著人類對待自然的無度開發和改造。于是,來自自然的危險和來自人為制造的風險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和生活。在西方現代化運動中,之所以產生諸多危機,原是有著深刻的哲學觀念基礎的。人類能否找到超越矛盾、沖突的現代化運動?能否找到促使類意識和類實踐真正成為實現人的類本質的根本道路?這是人類在現代化過程中向自身提出的價值訴求,它以類的形式向每一個人提出,也以集體行動的形式提供現實道路。從類意識、類實踐和類本質,從元哲學形態轉向問題哲學形態再轉向實踐哲學形態,是現代化自身向人類提出的必然要求,類哲學乃是這種必然要求的理論表達。
?。ū疚淖⑨寖热萋裕?/p>
原文責任編輯: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