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新質生產力。顧名思義,“新質”即新的質態,新質生產力指的就是新質態的生產力。不同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有豐富的內涵,代表生產力演化過程中的一種能級躍升,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以高新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新產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正在創造新的社會生產時代的生產力。這意味著,新質生產力要告別傳統技術體系,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在數字時代更體現新時代內涵。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的提出和闡釋,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要創新,為我們增強發展新動能、構筑經濟發展新引擎、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
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黑龍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由此可見,“科技創新”“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三個方面,意涵豐富、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其中,科技創新是手段,目標是形成一批顛覆性技術和重大原創成果,培育一大批行業領軍企業,形成若干個全球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
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從本源來看,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而新質生產力不僅指勞動能力,還包含創新能力。越是前沿的產業越需要高科技支撐。新質生產力之所以有別于傳統生產力,就是因為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無論是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學、綠色制氫,還是其他將來未知的領域,都需要科學技術不斷創新??茖W技術通過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將促進并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巨大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目的在于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經濟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新時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在新支柱產業領域實現了一系列新突破,釋放出強勁生產動能。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成為國民經濟舉足輕重的力量。在我國整個經濟體系中,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更為重要的是,民營技術已經“鳥槍換炮”,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民營經濟是創新驅動的主體力量,是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提出,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牽頭承擔工業軟件、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基因和細胞醫療、新型儲能等領域的攻關任務。具體來看,在新質生產力的三個方面民營企業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相比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更勇于探索、敢于冒險,更具有創新精神。面對創新的高度不確定性,一大批民營企業家基于對市場前景的分析力、判斷力以及自身的冒險精神,勇于打破約束條件,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實現技術突破,創造出新產品,開辟出新市場,甚至開發出新的資源和新的業態,做成了很多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民營企業敢為人先,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技術創新驅動發展,培育了新成果、新業態、新模式,以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較高的創新效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經過長期的深耕細作,很多民營企業在相關領域已經擁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和創新基礎,這有利于加快重大科技攻關的進程。據統計,民營科技占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的50%左右,全國65%左右的發明專利、70%左右的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都來自民營企業,在智能制造、大數據、物流倉儲、生物健康等領域,民營企業已經牢牢占據領跑地位。更為重要的是,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新經濟新業態均由民營企業首創,成為提升經濟發展活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第二,民營企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力軍。2023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科技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標準委等部門制定形成《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以推動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和搶抓未來產業發展先機為目標,以完善高效協同的新產業標準化工作體系為抓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8大新興產業。在這8大領域,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協同推進技術和商業模式雙輪驅動創新,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形成良好的產學研合作局面,大幅度提升了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的效率。自2011年7月2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以來,民營經濟奮發圖強,已成為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涌現出大量“專精特新”的創新創業型企業。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民營企業,積極布局新經濟領域如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成功實現從傳統制造業向數字化服務業的轉型升級;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勞動生產率,改變了產業結構,推動我國經濟數字化轉型。寧德時代不久前發布了全球首款采用磷酸鐵鋰材料并可實現大規模量產的4C超充電池——神行超充電池,實現了“充電10分鐘,續航400公里”的重大突破,開啟了新能源車的超充時代。2022年該企業研發費用達155億元,同比增長超一倍;2023年上半年研發又投入98.5億元,同比增長70.77%,遠遠超過其營收增速。寧德時代在研發上舍得下本錢,換來的是新技術、新產品持續升級,連續多年保持了全球動力電池行業領先的地位,體現了民企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目前,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民營企業開始進入技術前沿并加速突破,已經孕育出一批高成長的新興企業。
第三,民營企業可以在發展未來產業中發揮重大作用。未來產業是指由重大科技創新推動、代表未來發展方向、對經濟社會具有引領作用,當前尚處于萌芽期或產業化初期的產業。相比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技術突破更為前沿,產業發展處于更早期階段,產業成長的不確定性更大,因而未來產業也愈加成為世界各國競相角逐的焦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我國要求未來產業聚焦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九大領域。民營企業的特點是組織結構扁平、信息反饋敏捷,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依托對信息的敏感和靈活高效的管理模式,民營企業能夠敏銳地捕捉機會,根據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要素結構。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背景下,民營企業可以瞄準發展機遇,優化包括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在內的產業生態圈,加快融入未來產業體系,為自身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進而成為引領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ㄍ醮髽?,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塔娜,北京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