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形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旨在通過可視化的表達樣態呈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工作思想,加強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觀念、價值和情感的感性認識。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币曈X形象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表達方式,在新時代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視覺形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深刻把握其內涵意蘊、表達機理和樣態特征,有助于我們深刻把握視覺形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閱讀原文】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是一項關乎民生的重大事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偉大工具。馬克思把教育視為人的“真正利益”,恩格斯則把“實行普遍教育”作為“每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局部執政的具體實踐。面對國民黨的長期封鎖和戰爭的影響,加以頻繁的天災,邊區群眾迫切需要改變經濟現狀,所以對文化教育要求并不十分強烈。但是,文化教育上存在的封建殘余,導致文盲與半文盲占比極大,封建迷信思想影響深遠,知識分子成長極其緩慢,而這些都成為邊區經濟和政治生活發展的阻礙。因此,掃清文化教育上的封建勢力,加緊新民主主義的文教建設,成為當務之急。1937年群眾文化教育委員會起草的《關于群眾的文化教育建設草案》中指出,黨要在陜甘寧特區建立抗日模范,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把廣大群眾從文盲中解放出來,普遍地進行普及教育,使每個特區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開展的轟轟烈烈的教育活動對根據地文化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識字運動,對掃除文盲、實現全面教育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