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近年來,受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能源價格高漲、部分地區發生社會動亂等因素的沖擊,中亞各國面臨嚴峻的糧食安全挑戰。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導致糧食價格高漲、糧食供應鏈中斷、化肥等基礎農業資源短缺,進一步增加了中亞各國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難度。為應對多重挑戰,中亞各國分別從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時段提出應對策略,按照“三步走”方案主動管控糧食安全風險,在保障國內糧食供給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糧食合作,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以期改善糧食安全狀況。中國可在現有伙伴關系的基礎上,繼續深化與中亞的農業合作,共同應對潛在的糧食安全挑戰。
關鍵詞:烏克蘭危機;中亞地區;糧食安全;國際糧食合作
作者簡介:崔錚,遼寧大學中國開放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尹金燦,遼寧大學國際經濟政治學院研究生。
引用信息:崔錚、尹金燦:《烏克蘭危機升級視閾下中亞糧食安全危機——兼論中國—中亞糧食合作》,載《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23年第5期,第84-104頁。
引言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糧食、能源、化肥等大宗商品的重要生產國和出口國,對全球糧食的供給、國際糧價的穩定至關重要。2022年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后,由于糧食供應鏈中斷、化肥價格飆升等原因,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劇烈,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岌岌可危。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在2022年3月國情咨文中強調,要“警惕俄烏沖突帶來糧食價格飆升等糧食安全負面作用”,中亞各國糧食安全挑戰不容忽視。
中國與中亞五國均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中亞糧食領域合作同質化程度高,因此分析中亞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策略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具有借鑒意義。俄烏沖突之后,中亞糧食安全危機更為明顯。其一,中亞各國在糧食供應安全與其他糧食安全國家存在差距,中亞五國保障自身糧食安全的能力參差不齊。傳統上,中亞各國水資源有限,糧食生產受制于自然因素,糧食歉收現象普遍,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亞各國勞動力短缺帶來額外挑戰。其二,中亞各國深度依賴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糧食出口。俄烏沖突爆發后,各國頒布糧食禁運政策,糧食供應鏈因戰事阻斷,化肥等基礎農業資料的價格持續走高,全球糧食安全風險在傳導到中亞地區時不斷被放大,對當地糧食供給、物價水平、社會穩定等方面造成諸多負面沖擊。與中亞各國類似,中國也面臨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挑戰。如何在實現糧食供給穩定的基礎上提升國際糧食影響力,是中國和中亞等國所追求的糧食戰略目標。因此,我們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對既有中亞糧食安全研究的文獻進行回顧梳理,引出本文的論題與意義;二是在既有研究基礎上,分別從加劇糧食安全矛盾、催生系統性糧食危機、通脹居高不下和糧食安全連帶傳統安全威脅四個角度聚焦本次俄烏沖突對中亞糧食安全造成的沖擊;三是從頒布保障糧食安全政策、深化全球糧食合作和加快農業現代化改革三個方面分析中亞各國對糧食安全問題的短、中、長期應對之策;四是從中國的角度思考俄烏沖突對中亞各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并提出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同應對糧食問題的可行路徑。
一、文獻回顧
?。ㄒ唬┲衼喌貐^面臨的多重糧食安全挑戰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中亞地區面臨多領域、多維度的糧食安全挑戰。第一,中亞各國糧食獲取能力存在差異性不足問題。馬駿等從糧食生產能力、糧食獲取能力以及糧食攝入能力和利用率三方面分析中亞各國的糧食安全,指出中亞五國糧食安全水平參差不齊,只有哈薩克斯坦能夠實現糧食自給自足,整體上中亞糧食安全問題仍然嚴峻。肖斌基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模型,并引入中亞各國糧食自給能力、糧食獲取能力和農業領域投資能力三個維度,得出哈薩克斯坦面對的糧食安全問題最少,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次之,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糧食問題最嚴峻的結論。米蘭達·斯瓦尼澤(Miranda Svanidze)等分析中亞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與黑海小麥出口國的小麥價格關系,指出中亞地區小麥貿易鏈距離大、進口多樣化范圍窄,導致運輸成本較高,受限于反復出口限制,中亞各國小麥進口價格波動性大,中亞地區糧食安全易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第二,氣候變暖和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是中亞地區糧食安全的長期挑戰。維克多·杜霍夫尼(Viktor A.Dukhovny)等指出,由于中亞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水資源和灌溉技術直接影響其糧食生產的穩定,對保障地區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死锼雇懈ァだ滓疇枺–hristopher Reyer)等研究發現,全球變暖和水資源減少的復合作用將對中亞糧食安全構成指數型威脅。阿迪利亞· 巴伊迪納 (Adilya Baydildina)等認為,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開展的土地改革破壞了原有農業生產設施,使國家糧食生產力下降,家庭層面糧食供給減少,所以短期內需要采取糧食干預政策,長期則需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以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第三,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代表的突發事件加劇了中亞糧食安全問題。李睿思指出新冠疫情導致的物流運輸中斷和勞動力隔離使哈薩克斯坦糧食問題隱患增大,并且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盧南峰等認為,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因氣候原因出現農產品歉收,而因新冠疫情導致的糧食供給和輸出不足加劇了中亞各國的糧食不安全。
?。ǘ┲衼喐鲊募Z食政策
國內外學者從農業政策側重點、直接農業投資、農業進出口開放程度與經濟改革程度深入分析中亞各國糧食政策。第一,中亞各國農業政策側重點不同。丹申(Danshin)等指出,優先發展農業并保障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哈薩克斯坦2030年前國家戰略發展計劃》的重要部分。相比中亞其他國家,哈薩克斯坦的農業政策也最為詳盡和完整,而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農業政策最不系統。劉歡等也認為,中亞五國關注的經濟安全問題重點不同,其中保障糧食生產和供給的穩定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支柱。第二,中亞各國對農業的投資存在差距,直接反映糧食政策的傾向,以及中亞五國對各自農業的重視程度。肖斌認為,由于農業結構的差異和國家財政能力的限制,中亞五國對農業領域的直接投資額差別較大,其中哈薩克斯坦最重視農業投入,并且集中于小麥等核心產物。相比之下,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最少??死锼固芈–hristmann)等指出,除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外,中亞各國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積較少。在未來,由于氣候變化與人口增長導致可耕地面積的持續減少和水資源的過度開發,中亞各國急需培育耐高溫和抗強熱的糧食作物、保護并利用稀有植物遺傳資源、加強建設多樣化的種植系統以滿足當地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第三,中亞各國需要制定平衡對外糧食依賴與糧食自足的糧食政策。孫致陸等通過分析中亞各國2001~2018年糧食生產能力、糧食獲取能力、糧食穩定能力和糧食利用率四個指標的面板數據,指出開放農業政策對糧食安全的穩定作用,同時也強調中亞各國保持一定程度的糧食自主的重要性。第四,中亞各國應對糧食安全的策略。蘇雷什·巴布(Suresh Babu)等列舉中亞各國農業改革面臨的信息鴻溝與現實挑戰,指出經濟改革和適宜的制度安排是中亞實現減貧、提高糧食安全與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裴明杰(Bui Minh Giap)認為,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政治環境趨于穩定以及國際貿易走廊的建立都有助于中亞地區建立緊密的農業貿易網絡,但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沖擊會對中亞地區糧食安全構成系統性風險。易小準等指出,中亞各國需要重新評估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糧食的重度依賴,并通過調整糧食供應鏈、替換糧食進口伙伴等方式提高本國糧食供應穩定性。劉藝潼則建議中亞各國之間提高雙邊合作水平,并將尋求中亞一體化作為應對俄烏沖突造成的中亞糧食危機的重要手段。
?。ㄈ蹩颂m危機全面升級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影響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對全球和地區糧食安全帶來巨大不確定性。在全球層面,鐘鈺等認為,持續的俄烏沖突將進一步激化全球糧食供求矛盾,推高農業生產成本,最終改變全球糧食貿易結構。蔣菁指出,由于西方對俄羅斯最大糧食出口港和來自俄羅斯的船只實施禁運,世界主要糧食產區面臨糧食運輸通道缺失的風險。同時,俄烏沖突對區域性糧食安全保障構成挑戰,全球糧食供應形勢惡化。本·哈森(Ben Hassen)等人分析認為,烏克蘭出口能力受到限制、征兵和人口遷移造成勞動力短缺和因化肥短缺導致的春耕延遲都會對全球糧食生產構成直接或間接威脅。
在地區層面,張夢穎將研究視角聚焦非洲大陸,指出由于非洲國家大量依賴俄、烏兩國出口的糧食,俄烏沖突給非洲糧食安全帶來巨大不確定性。李董林等研究指出,俄烏沖突導致的糧食危機產生外溢效應,嚴重威脅中東和非洲的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姚樹潔等通過定量分析指出,俄烏沖突雖然影響中國農產品進口量,造成短期農產品價格波動,但由于中國擁有穩固的糧食安全防線,俄烏沖突對中國的宏觀糧食安全威脅有限??ㄆ潯に鞴瘢↘azi Sohag)通過使用計量經濟學中的CQ(cross-quantilogram)方法發現,俄烏沖突造成的地緣政治風險在短期內降低了東歐的食品價格,但同時增加了西歐的食品價格。此外地緣政治風險中的行為(Act)和威脅(Threat)對地區糧食價格影響不同。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中亞地區糧食安全現狀、中亞各國糧食政策、俄烏沖突對全球糧食安全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俄烏沖突是較新議題,目前仍缺乏系統性分析俄烏沖突對中亞各國糧食安全影響的研究。
二、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對中亞各國糧食安全的沖擊
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后,伴隨著糧價劇烈飆升,中亞各國需要在短期內克服保障糧食安全的諸多難題。但長期來看,中亞各國可以抓住機會,增加國際糧食市場影響力、加速國家農業創新進程和塑造獨立的中亞形象。
?。ㄒ唬┘Z價持續上漲使中亞現有糧食問題雪上加霜
2021年全球糧食安全指數排名中,哈薩克斯坦位列第41,烏茲別克斯坦位列第78,塔吉克斯坦位列第83,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均位列110名之外。中亞各國在糧食供應安全和獲得糧食的可能性方面與糧食較為安全國家存在差距。雖然中亞地區饑餓程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由于近幾年減少饑餓人數的步伐逐漸放緩,按時完成聯合國制定的于2020年前實現“零饑餓”的目標難度較大。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亞各國面臨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導致中亞居民獲取糧食的能力大幅降低。糟糕的宏觀經濟狀況造成中亞各國民眾購買力下降,人們不得不將可支配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購買食物,因此面臨嚴峻的糧食安全壓力。
烏克蘭危機升級進一步增大了中亞各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難度。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已有82個國家約3.45億人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問題,約5 000萬人直接面臨饑荒的威脅。2022年上半年,全球農業價格指數與2021年平均水平相比高出26%,國際肉類價格指數上漲18%,國際谷物價格指數上漲超過20%,葵花籽油價格指數在2022年4月達到歷史高位。盡管在保障糧食供應的“黑海糧食外運協議”達成之后,全球糧食市場價格指數有所下降,但全球糧食進口費用仍將達到創紀錄的1.9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0%。在全球糧價高漲的大環境下,中亞地區難以獨善其身。聚焦到中亞各國,2022年上半年哈薩克斯坦小麥價格同比上漲20.1%,向獨聯體國家出口的價格上漲21.8%。塔吉克斯坦面粉價格也呈現上漲趨勢。以小麥為代表的核心農產品價格上漲急劇增加中亞人民獲得糧食的成本。
多個原因造成全球糧價上漲。第一,糧食生產環節無法正常運行。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春耕面積同時減少,其中烏克蘭更是減少約30%。除產量下降外,全球小麥庫存和庫銷比均處于過去三年最低水平,全球糧食供需整體處于緊張狀態。第二,化肥等基礎農業資料價格飛漲。綠色市場北美化肥價格指數(跟蹤尿素、鉀肥和磷酸二銨的價格變化)上漲了42%,氮肥價格更是飆升到2021年平均價格的3倍。第三,糧食運輸通道受阻。海上運輸通道的中斷和歐亞大陸鐵路基礎設施的不健全導致糧食運輸成本大大增加,而高額的成本最終都會轉化為高額的糧價,嚴重威脅中亞人民獲取糧食的能力。
?。ǘ┮蕾嚩頌跫Z食進口將產生系統性糧食危機
中亞各國對俄烏兩國的糧食重度依賴可能引發系統性糧食危機。糧食系統性風險相對于單個國家的糧食安全風險而言,是一種共振性、體系性、全面性的糧食安全風險。系統性糧食安全風險的沖擊性、破壞性遠高于單個國家的糧食安全風險。由于糧食安全風險具有較強外溢性、關聯性和傳染性,如果不能有效管控單個國家爆發的糧食危機,及時形成防火墻,那么單個國家和地區的糧食安全問題便會蔓延到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和領域,最終引發系統性糧食安全風險。
中亞地區存在糧食對外依賴和對內依賴的雙重屬性。一方面,中亞五國大量從俄羅斯和烏克蘭進口糧食。以小麥為例,從進口量上看,2016~2020年五年間,中亞五國小麥進口額逐年攀升,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4.5%,中亞地區整體對外小麥依賴程度上升,而俄羅斯與烏克蘭又是中亞各國最主要的小麥進口國。中亞五國中,烏茲別克斯坦最依賴小麥進口。該國于2018年取消小麥進口增值稅,鼓勵從海外進口小麥,旨在積極發展國內糧食加工業。2020年其小麥進口量為280萬噸,位列中亞五國之首。中亞各國糧食體系對俄烏的高度依賴,意味著俄烏沖突導致的糧食安全風險的潛在連鎖反應明顯。糧食風險從俄烏傳導至中亞地區的過程中被層層疊加,具體落實到中亞某國的時候,可能會集中爆發,進而嚴重破壞當地社會政治經濟穩定。
另一方面,哈薩克斯坦是中亞糧食網絡的最重要節點,承擔著保障中亞糧食安全的樞紐作用。作為中亞地區的“糧倉”,哈薩克斯坦吸收來自俄烏的進口糧食,并出口到中亞其他四國,扮演著糧食輸入國與輸出國的雙重角色。事實上,中亞地區已經形成俄羅斯與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其他中亞各國的三級糧食依賴體系,其他中亞各國的糧食安全深度依賴哈薩克斯坦本身的糧食安全。從小麥出口量上看,中亞各國中只有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實現小麥規模出口,其中在2016~2020年五年期間,哈薩克斯坦占中亞小麥出口總量的97%以上。從小麥出口額上看,2020年哈薩克斯坦共出口價值11.3億美元的小麥,是世界上第12大小麥出口國。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是哈薩克斯坦小麥前兩大購買國,分別為5.93億美元和2.35億美元。此外,塔吉克斯坦94%的糧食進口來自哈薩克斯坦,其糧食安全重度依賴哈薩克斯坦。俄烏沖突爆發后,隨著糧食、化肥價格高漲、各國頒布糧食貿易禁運令,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糧食供給存在極端不確定性,哈薩克斯坦面臨巨大糧食供給壓力,在本國面臨糧食安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哈薩克斯坦向其他中亞各國“糧食輸血”的能力減弱,既有中亞糧食依賴體系受到破壞,中亞糧食安全網絡結構逐漸松散,其他中亞各國遭遇系統性糧食危機的負面影響程度最大。
?。ㄈ└咄涍M一步降低中亞民眾獲取糧食的能力
俄烏沖突爆發后,中亞主要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率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漲趨勢。數據顯示,哈薩克斯坦通貨膨脹率漲幅最為明顯,2022年3月的通貨膨脹率為12%,相比2月同期的8.7%上漲27.5%,并在此后居高不下,于2022年6月達到14.5%,相比同年2月上漲67%。烏茲別克斯坦的通貨膨脹率上漲同樣顯著。該國2022年6月的通貨膨脹率為12.2%,相比俄烏沖突前上漲近30%。嚴重的通貨膨脹伴隨著糧食價格的飆升已經嚴重威脅中亞地區民眾獲取食物的能力。
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對中低收入家庭糧食安全造成巨大沖擊。首先,低收入家庭對“黑天鵝事件”更敏感。因氣候變化而導致的糧食不安全對發展中國家及貧困人口的威脅最大。此外,貿易成本使低收入國家最終的糧食價格成倍增加,大大超出低收入家庭能負擔的水平。其次,低收入家庭缺乏應急儲蓄應對通貨膨脹的沖擊。對中低收入國家超過30萬個家庭的調查顯示,貧窮家庭將其收入的四分之一用于購買小麥、大米或玉米等主食。相比之下,非貧窮家庭的比重為14%。較高的食物支出意味著儲蓄水平較低,低收入家庭無法承受糧價的劇烈上漲,缺少應對沖擊的手段和能力,在經濟下滑期便會因為收入減少面對饑餓問題。最后,高通脹會加劇貧困問題。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會導致低收入國家整體貧困水平的提升。由于低收入家庭通常缺少抵御高通貨膨脹影響的金融資產,因此要比中高收入家庭承受更高的通脹率,進而可能更加貧困,最后失去獲取足夠糧食的能力。
?。ㄋ模┘Z食安全問題催化體制安全隱患
在高漲的糧食價格、化肥與基礎農業資料供應鏈的中斷與難以控制的通貨膨脹共同作用下,中亞地區的糧食安全問題面臨外溢風險,可能突破糧食安全的框架,造成地區沖突。世界其他地區的經驗表明,糧食不安全是地區沖突與動蕩爆發的催化劑。除了直接影響糧食價格外,沖突造成大量難民的出現,使受影響地區的糧食問題雪上加霜。由于難民在返回家園或找到謀生手段之前都急需臨時糧食援助,滿足難民的糧食需求會讓提供援助的社區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甚至爆發危機。例如,逃離乍得北部戰斗的難民在1983~1985年干旱期間到達達爾富爾西部,擾亂了當地糧食市場秩序,將糧食短缺加劇為饑荒,嚴重危害地區和平和穩定。
2022年中亞各國先后發生騷亂,地區和平與穩定受到嚴重沖擊,糧食不安全可能進一步激化既有社會矛盾,造成政局動蕩。盡管糧食安全并非導致中亞地區沖突和動蕩的直接原因,但是作為重要民生資源,糧食安全深度影響社會穩定。在國內層面,就業形勢嚴峻、經濟狀況惡劣、貧富差距過大都會造成社會不穩定情緒的滋生與蔓延,加之糧食供應不足導致的民生問題,對社會不滿的反對派便會走上街頭,發生動亂。在國際層面,受困于國內政治經濟不穩定的政府可能會采取激進的對外政策,通過喚醒民族歷史記憶而轉移國內政治矛盾,進而促使邊境沖突頻發。值得注意的是,糧食安全常常與其他安全如能源安全等問題共同出現,從而產生“共振效應”,進一步破壞地區穩定與和平。實際上,糧食安全可能成為中亞地區繼續爆發動亂的因子。如果不妥善控制糧食安全帶來的不確定性,不排除中亞地區會繼續發生不同程度新動蕩的可能。
三、中亞各國應對當前沖擊的策略
針對烏克蘭危機升級對中亞各國糧食安全構成的多重挑戰,中亞各國分別從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時段著眼。提出應對路徑,按照“三步走”策略主動管控糧食安全風險。在短期,中亞各國頒布糧食安全保障政策,第一時間搭建防控糧食安全風險防火墻;在中期,中亞各國通過開展“糧食外交”、依托國際機制和接收援助三種方式加深國際糧食合作,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在長期,中亞各國堅持走實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不因俄烏沖突帶來的短暫陣痛放慢發展科技農業的步伐。
?。ㄒ唬╊C布糧食安全保障政策是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優先事項
烏克蘭危機升級后,中亞各國敏銳意識到沖突可能造成的潛在糧食安全問題,及時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本國糧食安全的政策。2022年3月,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在分析經濟運行形勢的會議中強調,針對俄烏沖突解決物流困難問題,增加國內市場糧食供應和儲備。同時,烏政府通過增加糧食進口以保持國內糧食供給穩定。2022年1~10月烏茲別克斯坦糧食進口量相比同期增長40%,其中從哈薩克斯坦進口占比超過36%,以加強中亞區域內糧食合作的方式減少俄烏沖突導致的糧食短缺問題。2022年5月,烏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宣布延長對包括肉類、魚類、乳制品在內的22種食品關稅免征的有效期至2023年1月1日。哈薩克斯坦也在俄烏沖突后第一時間召開“應對危機討論會”,將確保糧食運輸安全作為重點之一,并且于3月31日同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共同簽署關于跨里海國際運輸線的聲明,旨在保障沿線國家貿易暢通,開發從中亞各國到歐盟國家貨物流動的潛力,以應對俄烏沖突帶來的供應鏈中斷問題。在此基礎上,三國聯合土耳其于2022年11月簽署“2022~2027年發展中間走廊”協議,目的是將走廊沿線的運輸能力在2025年之前提高至每年1 000萬噸。在糧食出口方面,哈薩克斯坦于2022年4月18日頒布小麥和面粉出口限令,規定至2022年6月15日,小麥和面粉出口配額分別減少100萬噸和30萬噸,優先保障國內糧食需求。同時,哈薩克斯坦加大對農工業綜合體投資,在2022年共投資9億美元,擴大國家糧食生產規模,緩解糧價上漲壓力。2022年2月,吉爾吉斯斯坦政府決定從2022年2月15日至2022年8月15日,暫時禁止向歐亞經濟聯盟外的其他國家出口小麥、面粉、糖等糧食作物,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防止糧食短缺現象的出現。從上述例子看出,頒布短期應急政策是中亞各國面對俄烏沖突導致的糧食安全沖擊時的優先事項。
中亞各國頒布糧食安全保障政策是對俄烏兩國糧食出口停滯、糧食生產不確定性、糧食運輸不穩定造成的糧食短缺的應急處理。保障政策覆蓋糧食進出口、糧食運輸、農業投資等多個方面,表明中亞各國十分重視俄烏沖突所帶來的潛在糧食不安全。從供給—需求層面看,中亞各國通過增加區域內各國糧食進出口,同時減少向區域外出口糧食,確保中亞各國總體糧食供應穩定,盡可能取得供需平衡。從單一風險—復合挑戰層面看,中亞各國充分意識到糧食安全問題可能帶來的民生、社會保障等連鎖反應。通過頒布糧食安全保障政策將糧食問題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為避免出現復合社會安全問題搭建堅實防火墻。從短期—長期的層面看,中亞各國通過增加糧食進口、減少糧食出口,短期內保持國內糧食市場穩定。而提高貨物運輸能力、解決供應來源單一問題和加大農業投資是中亞各國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長期之策。
?。ǘ┥罨瘒H糧食合作是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必然選擇
中亞各國保障本國糧食安全的能力不同,各國參與國際糧食合作的手段與路徑也存在差異,具體有三種方式。第一,主動開展“糧食外交”,擴大國際糧食影響力。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于2022年7月23日訪問沙特阿拉伯,兩國就糧食出口、農業投資、新興農業技術合作等領域達成一致,最終簽署13項合作協議,擴大了哈薩克斯坦在全球糧食系統的影響力。同年9月,托卡耶夫出席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第22屆會議,積極與上合組織成員國、觀察國領導人就糧食安全問題展開磋商與合作,突出哈薩克斯坦在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中的使命與作用。上合峰會閉幕后,托卡耶夫又參加在美國紐約舉行的“全球糧食安全峰會”,并于會上強調哈薩克斯坦會繼續充當谷物及其他基本糧食的可靠供應國,承諾未來將在地區糧食運輸環節扮演更重要角色。哈薩克斯坦在俄烏沖突爆發后主動開展的“糧食外交”具有兩個特點。首先,開展“糧食外交”的時間集中。在短短幾個月內,托卡耶夫出訪多個國家,就糧食安全問題與各國領導磋商,一方面反映出俄烏沖突造成的全球糧食危機較為緊迫,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尋求國際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哈薩克斯坦在危機中“嗅”到了擴大其全球糧食治理影響力的機會,以及迅速參與國際糧食合作的積極態度。其次,開展“糧食外交”的范圍廣泛。從中東到中亞再到北美,哈薩克斯坦“糧食外交”覆蓋的國家和地區雖然廣泛,但極具針對性。對沙特等中東國家而言,哈薩克斯坦是補充本國糧食缺口的理想貿易對象。對美國而言,哈薩克斯坦則是其借助糧食援助參與中亞事務的跳板。對上合組織成員國而言,哈薩克斯坦更是開展組織內部合作的優質伙伴。通過“糧食外交”,哈薩克斯坦多面下注,向世界展現多元靈活的國家形象,成功的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帶來的正面效應可能最終外溢,幫助哈薩克斯坦提高其在國際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除哈薩克斯坦之外,烏茲別克斯坦在2022年舉辦的第二屆安塔利亞外交論壇(Antalya Diplomacy Forum)上積極發聲。烏茲別克斯坦外交部長阿卜杜勒阿齊茲·卡米洛夫(Abdulaziz Kamilov)表示,烏茲別克斯坦渴望成為連接中亞與南亞地區的橋梁,在糧食合作、交通物流等領域為區域一體化發展貢獻力量。
第二,依托國際機制,參與國際糧食安全合作。2022年5月18日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全球糧食安全:呼吁行動”部長級會議上,哈薩克斯坦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穆赫塔爾·特列烏別爾季表達哈薩克斯坦與聯合國共同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決心。哈薩克斯坦農業部負責人也表示,盡管受小麥和面粉出口限制,哈薩克斯坦仍然準備與國際組織合作,增加向中國、南高加索地區、巴基斯坦、土耳其和伊朗的糧食出口,并且打算開辟歐洲和中東糧食市場,保障全球糧食供給的穩定。2022年9月上合組織第22屆會議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與中國、俄羅斯和巴基斯坦三國一起發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關于維護國際糧食安全的聲明》,呼吁國際社會踐行多邊主義,支持聯合國在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上發揮中心作用,并同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一道,共同保障地區和全球糧食安全。2022年10月初,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組織下,塔吉克斯坦國家機構、國營小麥粉廠的負責人在烏茲別克斯坦學習烏小麥粉強化監管框架的實施情況,雙方共同應對俄烏沖突造成的中亞小麥粉短缺的壓力。
第三,接受國際糧食援助,緩解糧食安全壓力。2022年9月,塔吉克斯坦外交部長西羅吉丁·穆赫里丁與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薩曼莎·鮑爾在會晤中達成一致,塔吉克斯坦將接受美援署額外提供的1 300萬美元糧食援助,以緩解俄烏沖突后塔吉克斯坦國內糧食嚴重不足的困境。2022年12月,世界銀行為塔吉克斯坦提供5 000萬美元的額外贈款融資,以支持塔吉克斯坦緩解糧食安全風險。2022年10月,亞洲發展銀行批準向塔吉克斯坦提供價值5 000萬美元的資助,為塔擴大對貧困弱勢群體的社會資助、穩定國內糧食生產提供支持。
?。ㄈ﹫猿洲r業現代化改革是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根本出路
中亞各國嚴重依賴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糧食進口的主要原因是本國糧食產業落后、產能不足,無法做到糧食自給自足。俄烏沖突導致全球糧食供應鏈中斷,中亞各國雖然可以通過加大政府補助、成立應急委員會對沖本國糧食危機,但長期看,通過農業創新應對農業生產布局不均衡、豐富本國糧食作物供給是中亞各國在極端突發情況下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哈薩克斯坦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在2010年的國情咨文和2012年制定的哈薩克斯坦“2050年戰略”中都反復強調農業現代化改革的重要性,使其成為拉動哈薩克斯坦經濟的關鍵馬車。托卡耶夫成為哈薩克斯坦總統后,簽署的第一份文件就是關于農村發展的法令,并于2022年度國情咨文中提出農業現代化是解決社會經濟領域矛盾和確保國家與公共安全的重要抓手。糧食現代化的基本思想為: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和科技的投資力度,在滿足國內居民基本糧食需求外,增加向中亞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糧食出口,在農業領域取得哈薩克斯坦發展的局部突破。國內農業生產組織方式上,哈薩克斯坦將在2025年前投資22億美元用于農村合作社建設。在阿拉木圖州建立阿克達拉農業示范區,研究推廣水稻膜下滴灌種植和可降解地膜技術,節約資源的同時提高產量,滿足本國糧食自給自足的需求。除哈薩克斯坦外,中亞其他國家也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改革。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在2021年國情咨文中指出“加快國家工業化進程,擺脫國家交通僵局,保障糧食安全”是塔吉克斯坦完成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烏茲別克斯坦公布的《2020~2030年農業發展戰略》指出,烏將全力擴大科技成果和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其中實現節水灌溉技術全面覆蓋小麥主產區以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是關鍵的改革任務。依托上合組織,2022年8月,烏茲別克斯坦與中國在烏塔什干州建立中烏節水海外示范園,共同研發應用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緊扣本國現代化農業發展戰略。
烏克蘭危機升級發生在中亞各國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如果中亞各國能小心謹慎、妥善應對,安全度過糧食危機的高風險期,俄烏沖突可能成為加速中亞各國農業現代化的催化劑。一方面,俄烏沖突對中亞各國造成的糧食安全壓力讓其更加意識到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緊迫性。雖然俄烏沖突對中亞各國糧食安全造成一定破壞,但中亞各國借此機會,加大農業現代化投資,補足農業發展短板,積極吸引國際投資者,以期創造中亞農業發展的區域性優勢,最終實現保障糧食安全的目標。另一方面,糧食安全是俄烏沖突帶來的全球性問題,追求現代化農業已成為各國應對糧食安全長期不確定性的共識。中亞各國如果能取得先發優勢,成為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將有助于其開辟創新農產品的海外市場,并起到良好宣傳作用,擴大中亞地區在全球糧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整體上,中亞各國為解決俄烏沖突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已作出巨大努力,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局限性。首先,糧食安全保障政策進一步緊縮財政預算空間。中亞各國通過短時間、大范圍的刺激計劃短暫保障了本國糧食供給,但龐大的政府支出會提高政府負債率,對未來國家發展埋下隱患。其次,糧食外交的主動程度不足。除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外,其他中亞三國介入國際糧食市場程度低,依靠國際援助多,掌握糧食話語權少,因此難以與國際組織建立長期的互惠糧食合作機制。最后,農業現代化發展存在不確定性。發展現代化農業時間長,投資金額需求大,需要穩定的國內政局作為基礎。一旦中亞各國國內政局不穩或經濟狀況持續不理想,后續投資動力不足,農業現代化發展就可能停滯不前。
四、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中國+中亞國家”合作路徑
中亞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落地和建設的關鍵節點,中國與中亞互為伙伴,利益交織。雙方在過去三十年的合作歷程表明,農業合作對中國—中亞共建命運共同體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后,中亞地區相繼出現糧食問題,暴露出其農業發展的局限性。但中亞各國通過糧食外交、加速農業科技改革和參與全球糧食治理等諸多手段,展現出其長期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決心。中國方面可以在現有伙伴關系的基礎上,繼續深化與中亞的農業合作,抓住新發展機遇,共同應對潛在糧食安全問題,共建中國—中亞農業命運共同體。
?。ㄒ唬╈柟淘鷮嵳位A,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中國—中亞各國間的政治互信是共同維護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為中國—中亞協同發展提供頂層設計框架。中國與中亞五國每年舉辦中國—中亞合作論壇,是雙方機制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在2022年的中國—中亞論壇上,王毅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提出要將“中國—中亞五國”合作機制升級,并通過四份成果文件。中國與中亞五國的堅實政治基礎既是共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也是中國—中亞糧食安全領域深化合作的政治支撐。俄烏沖突爆發后,全球政治格局不確定性增強,全球治理赤字問題凸顯。在世界格局的動蕩調整期,鞏固中國—中亞的政治互信不僅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更有利于維護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
?。ǘ┲鲃硬季洲r業“走出去”,將中亞農業資源“引進來”
中國—中亞各國農業合作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一方面,中亞各國可以獲得中國的優勢農業資源。另一方面,中國也可以打開中亞農業市場,雙方實現雙贏,對緩解中亞地區對俄、烏兩國農產品的重度依賴,發展多元化國際農業合作意義重大。中亞地區土地資源集中,農作物資源豐富,但同時農業生產效率不高,生產方式落后,具有較大發展潛力,是中國糧食企業“走出去”的理想市場。加之中亞地區農業科技水平普遍不高、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我國更容易發揮工業優勢、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途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亞五國中,哈薩克斯坦是中國最為看重的投資國。中富投資集團投資建立總價值超過12億美元的菜籽油加工廠、中糧集團投資8 000萬美元建造番茄加工廠、日發控股集團在哈投資2億美元建造肉類加工廠、中國愛菊公司和哈薩克斯坦Total Impex公司共同出資5 800萬美元打造谷物深加工中心。通過在中亞建立完備的糧食生產加工、冷鏈儲存、運輸全產業鏈農業產業基地,中國打造了海外農業供應基地,有助于豐富糧食進口選擇,加強農業運輸安全,最終增強抵御糧食危機的能力。中哈農業貿易額的穩步增長也證明了農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的成功。2022年前7個月,中哈兩國農業貿易額同比增長46.7%,達到4.13億美元,其中哈薩克斯坦農產品向中國出口額增長62.2%,達2.8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農產品額增長22.2%,達1.321億美元。
中國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在2020年農業國際合作工作要點中將“拓展農產品多元化進口渠道”和“支持走出去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作為重要方向。中國政府積極鼓勵中亞農業企業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引進中亞農業產品。哈薩克斯坦遴選35家企業、烏茲別克斯坦攜15家企業參加2020年于上海舉辦的第三屆進博會,對樹立質優價廉的中亞糧食形象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ㄈ┐罅Πl展綠色農業,與中亞共同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
提高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綠色農業是中國—中亞農業合作的增長點,也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中亞五國加強國家創新和技術方面的區域一體化合作,旨在實現可持續、以創新為主導的農業經濟發展。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建立風險預估模型對潛在的生產風險作出預警。通過改善自然資源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確保中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亞各國與中國中化集團展開合作,推廣雜交小麥,與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開展農業技術合作;塔吉克斯坦引用中國的滴灌技術和旱作水稻應對缺水問題。烏茲別克斯坦在鹽堿化程度高的土地推廣中國耐鹽小麥等農業科技合作項目均取得良好效果。
中國—中亞農業在未來也具有繼續深化科技合作的潛力。首先,中亞各國可以引進中國先進種子技術,培育存活率高、產量高的糧食物種,保障糧食安全。中國化工集團在2017年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科技企業先正達,獲得其氣候友好型的農業技術解決方案,在減少化肥使用的同時提高農作物產量,符合中國綠色農業發展的要求,也幫助中國掌握糧食種子核心技術。中國可以在中亞的糧食主產區進行推廣,以滿足糧食來源多元化的要求。其次,依托上合組織平臺,增進中國—中亞農業技術交流。上合組織將在中國陜西省建立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重點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國際農業科技及管理人才培育、農業實用技術對外推廣、農業經貿及產能合作促進四大平臺,推動農業成為上合組織國家經濟合作的重要增長點。2022年9月16日,上合組織發表關于維護國際糧食安全的聲明,強調各國應加強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旨在發展可持續、高效的現代農業。中國商務部主辦的“塔吉克斯坦實現糧食安全途徑研修班”吸引塔吉克斯坦農業部和塔吉克斯坦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參加,學習中國在保障糧食安全領域的寶貴經驗,對塔實現國內“零饑餓”目標具有重大促進意義。
?。ㄋ模┗凇耙粠б宦贰背h,深化中國—中亞農業貿易往來
中國—中亞農業貿易互補性較強,應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上鼓勵加大貿易往來。中亞地區作為“一帶一路”的重點地區,糧食生產產業鏈潛力巨大,能夠和中國農業發展形成合力。在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愿向中亞各國開放超大規模市場,將進口更多中亞各國優質商品和農產品,繼續辦好中國—中亞經貿合作論壇,力爭到2030年將中國同中亞國際貿易提升至700億美元”。2022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撒馬爾罕舉辦的上合峰會中承諾,中國將向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價值15億元人民幣的糧食等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并鼓勵加強“一帶一路”倡議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繼續支持中國同中亞各國開展農業合作。
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中國農業也需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組合優勢,補農業發展短板,破農業發展難題,立足當下糧食安全目標,著眼未來農業現代化發展。充分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契機,進一步擴大中國在全球糧食產地的供應鏈布局,最大化地獲得中國糧食安全的海外保障。中亞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地區,中國可將中亞市場視為開通歐洲商路的重要跳板,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采購基地,把中國-中亞合作模式樹立為國際合作典范。除擴大直接貿易之外,普及貿易知識、學習貿易準則也至關重要。陜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是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也是中國自貿試驗區中唯一以農業發展為特色的自貿片區。在疫情期間,楊凌農業示范區舉辦多場農業技術研究班,為中亞各國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進行貿易規則的相關培訓,對保障中國-中亞貿易往來順暢進行做出了貢獻。
?。ㄎ澹┌l揮新疆區位優勢,打造中國—中亞交流核心區
新疆在中國—中亞農業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新疆是中歐(中亞)班列的起點之一。2022年前8月,中歐(中亞)班列通行數量為8 701列,同比增長6.5%,刷新了通行鐵路口岸的紀錄。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沖突的雙重沖擊下,中歐(中亞)班列為全球供應鏈的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實惠,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球糧食安全困境。其次,新疆是對中亞各國最重要的開放口岸。目前新疆16個對外開放口岸中有7個口岸面對中亞各國(6個中哈邊境口岸、1個中吉邊境口岸),是中國與中亞各國進行貿易往來、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支點。新疆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對內與中國內陸地區聯合協作,對外與中亞各國互聯互通,每年承辦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打造與中亞各國的常規交流平臺,對增加國家和地方稅收、帶動周邊產業發展、促進社會繁榮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新疆是中國—中亞農業合作的科技交流中心。中國和中亞各國在新疆烏魯木齊建立共同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學院(CAREC Institute),旨在促進中亞各地區的知識分享,推動區域互聯互通和經貿合作。新疆設立的中亞農作物種子資源數據庫也將在2022~2023年建成投運。一方面,數據庫建設將豐富中國種子的資源類型,提供寶貴的科研資料,另一方面,數據庫建設有望提高中國現代農業研發關鍵種子的能力,滿足生物技術研究的剛性要求。因此,發揮好新疆的橋頭堡作用,對發展中國—中亞農業經貿往來、農產品供應鏈建設和農業科技交流具有多層重要意義。
結語
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也是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俄烏沖突造成的糧食安全沖擊直接加劇了中亞地區糧食安全矛盾,進而提高了系統性糧食危機發生的風險。此外,綜合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和社會不穩定因素,中亞各國糧食安全問題可能間接激化社會矛盾,最終促使新一輪動亂的出現。因此,在俄烏沖突視閾下,中亞各國糧食安全問題解決難度大、復雜程度高、具體威脅突出。盡管困難重重,但中亞各國在面對俄烏沖突帶來的糧食安全挑戰時,思路較為清晰地選擇“三步走”戰略。短期看,頒布糧食保障政策,以維護社會穩定;中期看,加強國際糧食合作,擴大自身糧食安全邊際;長期看,繼續深化農業現代化改革,改善既有糧食結構缺陷。整體上,雖然過度依賴俄烏糧食進口、不樂觀的宏觀經濟表現等因素增加了中亞各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難度,但也給中亞各國帶來了農業轉型機遇,并為其增加國際糧食影響力創造了機會。中國作為中亞各國的可靠合作伙伴,應冷靜客觀地審時度勢,鞏固發展與中亞五國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便建立的農業合作關系,在現有良好政治互信的基礎上,尋求深化中國—中亞農業合作機會,協同國際社會持續關注中亞各國糧食安全問題,并及時提供支持與援助,這不僅有利于保障中國自身糧食安全,而且有利于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為國際糧食供給穩定和全球糧食治理作出貢獻。 (注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