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羅斯的地區一體化政策深受西方主義、國家主義和文明主義三種“國家身份”思想的影響,國內國際的互動導致文明主義日益成勢,地緣博弈思維日益增強,促使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發生變化。俄羅斯的地區一體化政策有著鮮明特征,表現在“多邊主義”包裹下的“雙邊主義”、“市場化”邏輯讓位于“地緣政治”、徘徊于“現代主權國家”和“帝國思維”之間等方面。由于俄羅斯未能構建聚合力較強的地區性組織,同時受區域制度間的相互競合的影響,加之其“一體化”理念吸引力不足,致使其實施效果有限。俄烏沖突的爆發,促使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向東轉”,從而對當前的地區秩序造成影響,同時受限于國內外環境,發展前景不明。文章認為,應立足于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的共識,共同營造維護安全、促進發展的地區新秩序。
關鍵詞:俄羅斯 國家身份 地區主義 地區一體化政策
作者簡介:王志,西安外國語大學環里海研究中心、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牛佳璐,西安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生。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一度被認為是獨聯體地區的“力量中心”及地區一體化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先后牽頭成立了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聯盟等,取得了一定成效。2022年2月爆發的俄烏沖突,原因錯綜復雜,筆者認為,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舉步維艱、成效不大甚至出現“倒退”是重要原因之一。俄羅斯與西方一直以來均持“地緣政治/文化思維”開展較量,誘發烏克蘭危機,終致爆發沖突,造成“地區秩序”解構。因此有必要立足地區主義理論,評析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的特征、效果及前景,為營造穩定和繁榮的地區新秩序做好準備。
一、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的演進邏輯
地區一體化政策是俄羅斯的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其“國家身份”思想的影響。筆者認為,在俄羅斯,對“國家身份”的認知是制定國家政策的理念根源之一。不同的認知間存在競爭性關系。獨立之后,俄羅斯國內存續著三種不同的“國家身份”主張,分別為西方主義、國家主義和文明主義,因內外環境變化,在不同時期對外交政策影響力大小不一,引發地區一體化政策變遷,促使俄羅斯立足地緣政治、地緣文化推動和深化地區一體化進程,構建服務于自身利益需求的地區秩序。
?。ㄒ唬﹪疑矸菖c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
俄羅斯基于對不同“國家身份”認知形成對“近鄰”國家地位的認知,成為其地區一體化政策制定的重要思想基礎。西方主義者強調俄羅斯與西方的“相似性”,認為西方代表著先進文明和世界發展的方向。歷史上,西方主義可以溯及彼得一世,他欽佩西方,希望借助西方技術促使俄羅斯擺脫落后境況。獨立后,西方主義者全盤接受西式民主、人權、自由市場等價值觀,認為俄羅斯與西方之間具有“天然”親和力,需要加入西方“文明國家”,才能走出落后的政治體制,克服經濟困難,以維護國家安全。在西方主義者眼中,俄羅斯是西方的一部分,“近鄰”國家是拖累俄羅斯的累贅,強調與“近鄰”國家開展合作時不能損害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應基于“市場化”原則進行合作與一體化。
國家主義者立足于地緣政治,強調國家主權獨立,關注政治與社會秩序的穩定,重視國家治理和國家安全。國家主義者的認知與歷史上蒙古人入侵有關。蒙古人統治俄羅斯長達兩個世紀,使得俄羅斯人有著不安全的心理,獨立和主權成為最為重要的理念。獨立之后,國家主義者承認政治民主和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卻認為這需要建立在強大國家基礎之上。普里馬科夫和普京的執政思想均帶有國家主義的影子,盡管兩者之間存在差異。普里馬科夫重視強化與中國、印度關系,抵制美國;普京則重視俄羅斯的“近鄰”國家,和美國開展反恐合作。國家主義者重視國家的實力地位,反對西方主義者毫無立場地融入西方的觀點,要求與西方“平起平坐”,認為“近鄰”是俄羅斯穩固大國地位的重要基礎。當然,發展“近鄰”關系不應損害與西方國家的合作,“市場化”和地緣政治是其重要原則。
文明主義者注重地緣政治與地緣文化,認為俄羅斯和西方不同,應向外傳播其獨特價值觀。與國家主義者類似,文明主義者也重視國家安全,卻更為激進,認為俄羅斯需要向外“擴張”,才能更好地維護安全。文明主義者挑戰西方的價值體系,堅持俄羅斯文明的獨特性及俄羅斯的榮譽感。該思想流派中,一些人重視東正教的價值體系,另一些人則將俄羅斯視為各種宗教的綜合體,認為其與西方存在本質差異。作為一種外交哲學思想,文明主義者可以溯及伊凡四世,他擊退蒙古,實現俄羅斯人的獨立,并立誓將俄羅斯建成為“第三個羅馬”。文明主義思想中,歐亞主義日益受到重視,特別是新近興起的新歐亞主義,對普京第二次執政后的外交政策產生較大影響。在文明主義者看來,“近鄰”是俄羅斯的特殊利益區,構建“俄羅斯世界”的基礎。為此,俄羅斯需要與西方展開競爭,發展與“近鄰”國家關系。(圖略)
?。ǘ﹪鴥日闻c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
獨立后,俄羅斯國內的西方主義思想一度成為主流,塑造了它與西方、“近鄰”的關系。時任俄羅斯外交部長科濟列夫是親西方外交政策的積極倡導者,素以“大西洋主義”外交路線著稱。在西方主義思想影響下,俄羅斯渴望融入西方,忽視歐亞地區“近鄰”,對其采取“甩包袱”政策。為此,俄羅斯需要與“近鄰”切割,防止它再次因為這些“近鄰”成為“犧牲品”。然而,西方并未給予俄羅斯應有的尊重,北約的多次東擴加深俄國內的不安全感和屈辱感。新自由主義改革似的俄羅斯收入驟然下降,經濟大幅萎縮,西方主義外交政策備受質疑。故而,倡導國家主義的普里馬科夫成為新任外交部長?;趪抑髁x立場,普里馬科夫意圖恢復俄羅斯大國地位,積極推動建構多極世界,平等發展與西方關系,“近鄰”地位重要性提升。在此背景下,俄羅斯聯合與其關系密切的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加強地區一體化,于1995年3月簽署關稅同盟協定,隨后塔吉克斯坦加入,形成五國關稅同盟。然而,該關稅同盟并未有實質性運作。
普京執政之初,總體延續了國家主義外交政策,以實現俄羅斯現代化和經濟增長為首要目標。與俄羅斯存在密切經濟社會聯系的一些前蘇聯國家,成為俄羅斯可以借助的力量,“近鄰”在俄羅斯對外政策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2003年9月,俄羅斯聯合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再次升級地區一體化,簽署統一經濟空間協議。但由于統一經濟空間在烏克蘭國內遭遇強力抵制,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成立歐亞經濟共同體,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相繼加入。2006年,俄白哈三國在歐亞經濟共同體內部成立關稅同盟,歐亞一體化有了實質性進展。
2008年西方爆發金融危機,俄羅斯國內經濟增長較快,梅德韋杰夫和普京兩任總統改變了對西方的認知,認為西方衰落已是不爭事實,俄羅斯無須在與西方合作的情況下實現大國地位,文明主義逐漸成為其重要的思想來源。在文明主義影響下,俄羅斯不再相信西方,突出文明特性,捍衛特殊的價值觀和原則。在此基礎上,俄羅斯吸取之前一體化經驗,成立了歐亞經濟聯盟。該聯盟與之前地區一體化組織的重要差異在于,要求成員國放棄部分主權,組建超國家的地區組織,成為俄羅斯倡導的地區一體化最新進展。歐亞經濟聯盟的建立,是俄羅斯應對國際環境日益惡化的重要措施,將后蘇聯空間視為俄羅斯的“特殊利益區”,與西方國家展開對抗。正如有學者評論到,俄羅斯倡導多極世界,意味著其他大國需要承認歐亞地區為俄羅斯的“勢力范圍”。
?。ㄈ﹪H環境與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
國際環境層面,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的變化,也是其“國家身份”認知變遷的動力之一,影響到其地區一體化政策。俄美關系更關注安全因素,俄歐關系則側重經濟和價值觀。獨立之初,西方國家認為國內危機重重的俄羅斯不會對其構成威脅,主動發展與俄羅斯的關系。1992年,俄美舉行首腦會晤,指出北美和歐洲安全的不可分隔,共同遵守對“民主、法治和人權”的承諾。對歐關系中,經濟合作是重要的內容,俄歐雙方草擬《伙伴關系與合作協議》,俄羅斯還與西方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復興開發銀行合作,爭取貸款恢復國內經濟。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俄羅斯與西方關系面臨諸多挑戰,西方將俄羅斯“降格”至從屬地位,加劇了俄國內不滿情緒,促使其國內的國家主義思想抬頭。例如,第二次車臣戰爭后,歐盟推遲與俄羅斯簽署《伙伴關系與合作協議》。盡管最終雙方簽署了協議,俄羅斯卻感受到雙方關系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西方盛氣凌人,增加了俄羅斯國內社會對國家主義的認同。
進入新世紀,普京再次執政,依托國家主義試圖恢復與西方的平等合作關系。然而,困擾俄美關系的因素不僅未能消除,反而進一步加劇。美國主導的多次北約東擴,擠壓者俄戰略空間。2008年,普京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北約峰會上表達了對西方的不滿,呼吁北約領導人克制,避免犧牲俄羅斯實現歐洲安全。盡管普京曾對歐盟表現出友好態度,渴望發展與歐盟的關系,但事實證明只是一廂情愿,歐盟則持續批評俄羅斯的國內國際行為?!邦伾锩奔?008年俄格戰爭,進一步惡化了俄與西方關系,促使文明主義思想在俄國內的地位提升。普京也逐漸改變觀點,認為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避免,西方衰落和非西方世界崛起,俄羅斯注定將恢復昔日輝煌。
二、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的特征
國內外環境塑造了俄羅斯“國家身份”認知變遷,使得俄羅斯轉向重視“近鄰”,促使俄羅斯逐步升級地區一體化。然而,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中,地緣博弈思維日漸濃厚,使得一體化失去其首要目標地位,呈現獨有的特征。
?。ㄒ唬岸噙呏髁x”包裹下的“雙邊主義”
地區一體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地區國家將部分主權“讓渡”給地區組織,是三個或以上國家合作的結果,使得地區一體化本質上屬于多邊主義,因為多邊主義意味著協調三個或以上國家政策的實踐活動。對于地區大國而言,之所以推行地區一體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多邊主義政策具有“合法性”,容易為域內其他國家所接受和執行。與此同時,具有多邊主義性質的地區一體化需要地區大國承擔提供區域性公共產品的責任,推進區域多邊共識的實現。當地區大國不愿承擔公共產品成本,卻又希望自身所倡導的政策具有“合法性”時,將會采取以“雙邊主義”為內核、“多邊主義”為外衣的地區一體化政策。
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具有“多邊主義”包裹下的“雙邊主義”特征,即希望推動本國意愿轉變為區域共同意愿,卻又不愿過多承擔地區責任,集中體現在對“近鄰”的重視程度的差異上。獨聯體就明顯帶有上述特點,其實質是俄羅斯通過與其他地區國家簽署雙邊條約,目的在于完成對蘇聯遺產的分割。因此獨聯體未能建立起有約束力的地區制度,而是一個松散的協商論壇。烏克蘭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曾感嘆,“它僅僅是實現文明離婚的工具”。不僅如此,“文明離婚”也并非借助獨聯體完成,而是各國之間的雙邊談判,獨聯體僅僅提供了一個多邊辯論的平臺。獨聯體的制度設計帶有“嵌套雙邊主義”的特征,多邊主義為“表”,雙邊主義為“底”,俄羅斯和其他地區國家在雙邊環境下制定獨聯體條約細節。例如,1991年12月,獨聯體出臺《關于核武器聯合戰略的協定》為防止核武器擴散提供了區域性解決辦法。然而,該協定是建立在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簽署的雙邊條約基礎之上的。
?。ǘ┦袌龌壿嬜屛挥诘鼐壊┺?/font>
地區主義既包含有地緣政治目標,是地區大國實現區域領導權的手段,也具有促進地區國家合作,實現貿易創造,推動地區國家經濟發展的功能。地區主義的兩種考量意味著地區一體化內含地緣政治與“市場化”兩種驅動邏輯。20世紀90年代,新地區主義興起,“市場化”邏輯成為主流。新地區主義帶有明顯的自由主義偏見,希望依托自由化和市場化,發展中國家通過模仿西方實現現代化。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全球化受挫,大國地緣政治博弈回歸,地區大國依托市場化邏輯推進一體化的意愿降低,地緣政治博弈色彩突出,競爭性地區主義成為主要趨勢。
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具有市場化和地緣博弈雙輪驅動特征,地緣政治邏輯逐漸成為主導因素,與其國內“國家身份”思想中國家主義和文明主義抬頭密切相關。蘇聯解體后,一些歐亞國家在俄羅斯主導下重啟一體化,一個重要目的在于保持該地區已有的經濟聯系,并為它們邁向世界市場提供一個平臺,因而市場化邏輯在早期的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中占據首要位置。然而,基于自由主義的市場化邏輯推進地區一體化基本失敗,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獨聯體簽署的超過三分之二的協定未能得到落實和執行。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于,蘇聯時期形成的經濟聯系迅速弱化,僅僅在1991-1995年間,獨聯體成員國間貿易總額從70%下降到30%。
“市場化”邏輯發展地區一體化效果不佳,這同俄羅斯和西方關系的持續惡化相關聯,繼而推動俄羅斯重新審視世界多極化趨勢,“近鄰”在俄羅斯外交政策中地位提升。為與西方爭奪“近鄰”,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中地緣博弈因素比重提升,2015年成立的歐亞經濟聯盟即為明證。一方面,俄羅斯力推歐亞經濟聯盟,乃至構建“大歐亞伙伴關系”,反映出在歐亞大陸地緣博弈加劇的情況下,俄羅斯尋求成為多級世界中“一極”的意圖。對俄而言,“整合”歐亞地區是實現其“一級”目標的“基本盤”。正如有學者認為,俄羅斯精英將地區一體化視為“現代”大國的必要屬性。另一方面,為了促使歐亞國家參與歐亞經濟聯盟,俄羅斯采取“胡蘿卜”和“大棒”并重的方式。俄羅斯通過給予關稅補償吸引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和吉爾吉斯斯坦參加。與此同時,揮舞“大棒”敲打烏克蘭,“懲罰”其不參與歐亞經濟聯盟的行為。
?。ㄈ┰诂F代主權國家與“帝國思維”間徘徊
現代意義上的地區一體化起源于歐洲,是西歐國家對于兩次世界大戰嚴重后果進行“反思”的結果。它們意識到為了實現歐洲“永久的和平”,以主權國家為基礎的國際體系存在“嚴重不足”,需要組建“超國家組織”予以完善。歷史上,歐洲早期的地區一體化與帝國相關聯。拿破侖曾試圖構建帝國統一歐洲,普魯士領導建立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于1910年的南部非洲關稅同盟是大英帝國南部非洲殖民地之間的一體化。故而,存在“主權國家聯合”和“建立帝國”兩種地區一體化思維。盡管在當今世界,帝國早已是過時的政治組織形態,但“帝國思維”并未完全消亡?;谥鳈鄧业囊惑w化目標在于解決集體行動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地區大國提供區域公共產品。與之不同,“帝國”是一種等級體制,地區內或跨地區在中央權威下的分工協作是其基本特點。
俄羅斯曾是統治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有著根深蒂固的“帝國思維”,盡管在不同時期存在程度差異。獨立初期,俄羅斯國力較弱且主權意識較強,與地區其他國家關系立足于互認主權平等與獨立。例如,1992年5月,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分別簽署友好互助條約,承認現有邊界不可侵犯。1997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簽署《俄烏友好條約》,規定承認蘇聯時期劃定的邊界,相互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然而,隨著國力提升和西方打壓,俄國內文明主義思想抬頭,“帝國思維”開始發酵。隨著與西方的對抗日趨激烈,俄羅斯對西方在“近鄰”的滲透行為,態度日益強硬。
三、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效果評析
俄羅斯對本國“國家身份”認知的變化是引起地區一體化政策變遷的重要內因。地緣博弈思維下,地區一體化政策從屬于與西方進行博弈的國家整體戰略??傮w而言,當前,俄羅斯還未能構建起制度有效、內聚力強大的地區組織,同時多個地區組織間存在重疊與競爭,且其地區一體化理念吸引力不足,致使一體化效果不佳。
?。ㄒ唬┲贫饶芰Σ粡娤拗频貐^一體化政策效果
地區主義將地區組織(制度)視為地區一體化的主要成就,構建出強大的地區制度成為地區一體化的主要目標。歐盟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地區一體化,因為它構建出一個超國家的地區組織。目前,世界上還未出現與之比肩的地區組織。雖然已有學者意識到地區一體化存在多條路徑,地區制度并非衡量地區一體化效果的唯一指標。例如,東南亞國家聯盟雖未能塑造出超國家的地區制度,卻構建了東盟共同體,形成了地區一體化的“東盟模式”。
俄羅斯牽頭成立的多個地區組織,由于缺乏權威,無法克服集體行動困境,使得諸多一體化協議難以落實,成為“紙面上一體化”。獨聯體是其中的典型。為提升政策效果,俄羅斯亦在努力完善地區組織制度設計。歐亞經濟聯盟即為一例。目前看來,俄羅斯主要從兩個維度進行完善,一是控制成員國數量、提升組織運作效率;二是提升“超國家”機構在決策時的分量,設計加權投票方案和三級決策機制。
?。ǘ┑貐^制度間的競合削弱地區一體化政策效果
地區一體化政策的目標之一在于實現地區治理。然而,世界政治中廣泛存在“重疊地區主義”,地區組織間相互競合。如果地區組織相互配合與協調,有助于提升地區治理;相反,如果地區組織競爭與沖突,將導致地區治理碎片化。一方面,地區大國與域外大國互動塑造了地區組織關系的總體態勢;另一方面,不同地區大國秉承的差異化的地區主義影響地區一體化效果。
當前,歐亞地區區域性組織眾多,俄羅斯、歐盟和中國是主要倡導者,持有不同的地區主義理念。獨立之初,俄羅斯并未形成明確的地區主義理念,早期的地區一體化有明顯的“以歐為師”痕跡。進入新世紀后,由于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惡化,故而不再盲從西方理念,競爭意味凸顯。歐盟推出將烏克蘭、摩爾多瓦、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等國納入“睦鄰政策”,為表示反對,俄羅斯和歐盟未能就延長“合作與伙伴關系”達成一致。2010年后,西方與俄羅斯圍繞東歐和南高加索地區的爭奪更為激烈。歐盟升級“睦鄰政策”,提出“東部伙伴關系計劃”,與東歐和南高加索國家簽署“深入和全面自由貿易協定”。俄羅斯針鋒相對提出“大歐亞伙伴關系”,組建歐亞經濟聯盟。北約執意東擴,在戰略空間不斷萎縮的情況下,俄羅斯不得不發動“特別軍事行動”,歐洲安全形勢急轉直下。
?。ㄈ├砟钗Σ蛔阌绊懙貐^一體化政策效果
地區主義研究中,地區概念歷經變化。上世紀70年代,地區被視為客觀存在,建立在地理相鄰國家相互依存的基礎上。及至90年代,建構主義對地區概念界定產生較大影響,認為地區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和話語實踐的結果。在此基礎上,學者們提出地區性(regionness)概念,用以描述地區建構的程度。地區性類似于國家性(stateness)或者民族性(nationness),是“想象共同體”,依托共享身份,區分“我們”與“他者”?;诘貐^性,地區建構從低到高,依次區分為地區空間、地區社會復合體、地區社會、地區共同體、地區制度實體,是地區從單純的地理空間向更深層次的制度化實體發展的過程。當地區發展到地區制度實體階段,地區擁有永久的決策機構和獨立的行動能力。
地區建構有賴地區大國的一體化政策。巴里?布贊和奧利?維夫將歐亞地區視為俄羅斯和歐洲共同組成的脆弱超級安全復合體,受俄羅斯全球地位的變化的影響。然而,上述判斷過于重視權力因素,忽視了地區觀念影響。筆者認為,評估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對地區建構的效果,應確認俄羅斯秉持何種理念,考量該理念為其他地區國家的接受程度,進而塑造出地區社會,乃至于地區共同體。作為一種保守主義意識形態,歐亞主義強調歐亞空間的獨特性,核心特征是多元化,與西方存在根本差異。因此,俄羅斯既不是歐洲,也不是亞洲,而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普京總統在闡述俄羅斯發展道路時,特別注重從俄羅斯傳統價值觀出發,指出自由主義思想已過時,俄羅斯需要回歸傳統,而歐亞主義則是這一傳統的重要內容,成為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的主要思想來源。然而,歐亞主義理念對地區其他國家吸引力明顯不足。
四、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前景
俄烏沖突后,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惡化,文明主義影響力在俄國內繼續提升?;诘鼐壵闻c地緣文化考量,俄羅斯進一步修正其一體化政策,“向東轉”趨勢明顯,受限于內外環境變化,前景不明。
?。ㄒ唬┪拿髦髁x身份影響力繼續提升
俄烏沖突后,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明顯惡化,西方主義對俄羅斯外交政策影響力削弱,國家主義和文明主義影響力提升,特別是文明主義對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的塑造更為明顯。正如范赫彭所說,“歷史上,俄羅斯通過殖民,控制了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帝國是俄羅斯基因構成的一部分?!倍砹_斯意欲借助歐亞主義,突出其文化獨特性,統合歐亞地區與西方展開競爭。早在2011-2012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基于歐亞主義闡明外交政策,成為歐亞經濟聯盟的主要思想基礎。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高層政治精英利用文明主義思想為其合并克里米亞和沖突升級進行辯護。在俄羅斯文明主義身份話語中,“大國地位”概念與地區勢力范圍密不可分。正如庫利指出,“通過保持地區主導地位,俄羅斯將獲得其夢寐以求的大國地位,從而保證在地區和國際事務決策中占有一席之地?!笆芪拿髦髁x影響,俄羅斯不會輕言放棄在歐亞地區主導權。為此,強化現有一體化成果成為主要政策目標,以俄白聯盟為引領,強化對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和歐亞經濟聯盟的統治力。2021年11月4日,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簽署一系列重磅文件,通過聯盟國家一體化法令,使得俄白一體化邁上新臺階。2023年5月,第二屆歐亞經濟論壇在莫斯科召開,論壇主題為“多極化世界中的歐亞一體化”,顯示俄羅斯推動地區一體化的堅定決心。
?。ǘ跋驏|轉”趨勢明顯
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在地緣博弈思維下,將繼續依托歐亞主義抵御西方滲透。然而,歐亞主義理念吸引力不足,部分歐亞國家謀求融入西方,不斷挑戰俄在地區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危及俄國家安全,俄羅斯勢必將出臺推動地區一體化的相關政策加以應對。正如米爾斯海默指出,當烏克蘭決心融入西方,謀求加入北約和歐盟時,俄羅斯領導人不會袖手旁觀,這是地緣政治的核心所在,謀求大國的俄羅斯對其領土附近的潛在威脅特別敏感。在當前地區“碎片化”加劇的情況下,俄羅斯需要“描繪”歐亞一體化“新圖景”吸引地區國家,“向東轉”成為重要方式?!跋驏|轉”戰略并非新近提出,早在本世紀初俄羅斯就已出臺《2025年前遠東和貝加爾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當然,這一時期“向東轉”主要關切在于國內政治,地緣博弈色彩不濃厚。同時,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更為重要的是,亞太文化多樣,與俄羅斯不存在嚴重地緣文化博弈,成為俄羅斯吸引地區國家參與或深化其倡導的地區一體化的重要抓手?!跋驏|轉”戰略中,“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是重點。普京總統曾表示,歐亞經濟聯盟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需要繼續努力對接一體化進程,就合作達成新協議,著眼于未來形成大歐亞伙伴關系。與此同時,俄羅斯還積極推動加強歐亞經濟聯盟與東盟的關系。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歐亞經濟聯盟與印尼自由貿易協議談判進展順利。歐亞大陸互聯互通也是俄羅斯重點關注內容,俄烏沖突后,東-西向交通走廊受阻,北-南通道成為重點發展方向。2023年5月,俄羅斯總統與伊朗總統視頻連線,積極推進北-南運輸走廊,將其比肩蘇伊士運河,借此吸引中亞和南高加索國家,密切與伊朗、印度等亞洲國家關系。
?。ㄈ┑貐^一體化政策前景不明
當前,歐亞大陸地緣格局的變化,促使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中基于地緣政治和地緣文化考量有所提升的同時,也限制了其一體化效果的彰顯,發展前景不甚明朗,歐亞經濟聯盟即為典型。俄烏沖突后,由于西方加大對俄制裁力度,一些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間接地受到消極影響,引發對俄不滿,歐亞經濟聯盟前途堪憂。一些成員國要求調整關稅分配比例即為明證。目前,歐亞經濟聯盟85.1%的關稅總額流向俄羅斯,其余不足15%的關稅分配給歐亞聯盟的其他國家(哈薩克斯坦6.92%,白俄羅斯4.86%,吉爾吉斯斯坦1.9%,亞美尼亞1.22%),第二屆歐亞經濟論壇期間,一些成員國對此提出強烈異議。俄羅斯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也引發了地區國家的安全警惕。2022年6月,托卡耶夫總統在圣彼得堡經濟論壇上,拒絕承認烏克蘭東部地區獨立。在2023年的歐亞經濟論壇上,托卡耶夫批評了俄羅斯領導的歐亞經濟聯盟,表示哈薩克斯坦將聯盟視為純粹的經濟集團,任何一體化倡議都只能“通過經濟的棱鏡”來考慮。更為重要的是,面對歐亞地區不確定性未來,歐亞地區國家紛紛采取多元平衡外交的運用。2023年6月,“中亞-歐盟”領導人第二次會晤舉行,與上次領導人會晤僅僅相隔8個月,顯示出中亞國家減少對俄依賴的強烈意愿,意味著俄羅斯的地區一體化計劃僅是歐亞國家的選項之一,而非唯一選擇。
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是理解歐亞地區秩序的重要內容,深受其國內西方主義、國家主義和文明主義三種“國家身份”思想的影響。國內國際的互動導致俄國內文明主義日益成勢,地緣博弈思維日益增強,促使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發生變化,也影響到一體化的實施效果。從地區主義維度來看,俄羅斯地區一體化政策效果不佳,未能組建“超國家”的地區組織,地區秩序的建構面臨較大難題,存在較大變數,對于維護我國西部周邊安全穩定,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高質量實施意義重大。為此,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基于全球發展倡議與全球安全倡議,積極發展與地區國家多邊及雙邊關系,維護地區秩序的穩定。 (注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