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梢哉f,增強中國鄉村的內生發展動力,探索中國特色的鄉村內生發展模式,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導向下,如何實現鄉村內生式發展,不僅在學術界得到了大量探討,更是在實踐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和關注。當前,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內生組織建設缺乏、內生發展能力薄弱等問題仍然存在,如何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促進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激發鄉村內生發展活力,成為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推進中國鄉村發展的實踐過程中,造血型的“內生取向”與依靠外部條件的“外生取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張力?!巴馍l展模式”由“自上而下”的外部路徑推動鄉村發展?!皟壬l展模式”則由“自下而上”的村莊內主體行動推動鄉村發展。然而,片面強調鄉村發展外部因素的結構決定論難以實現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而單純依賴本土因素的能動決定論又加劇了鄉村社區與外界之間的裂痕。
內外發展因素的復雜關系激發了對鄉村發展模式的新一輪反思,由此一種超越“外生—內生”二元論取向的發展探索應運而生。不同于傳統外生發展理論和內生發展理論分別對外部力量和本土力量的單一強調,這種新的發展模式探索強調在整合鄉村社區內部資源的基礎之上,根據鄉村社區發展的實際需要鏈接整合外部資源,構建上下聯動、內外共生的鄉村發展路徑,實現鄉村內生力量與外生力量的有機平衡,進而完成從“地方理想”到“超地方行動”的鄉村發展實踐轉變。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當前階段,單一力量主導的發展路徑很難符合當前中國鄉村發展的實際,也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迫使我們探尋更契合中國鄉村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很多鄉村雖面臨著內生發展的困境,但其豐富的地方資源卻又為內生發展實踐提供了廣闊空間。新的內生發展模式更重視鄉村社區的內部資源和本土文化,強調將鄉村文明、民主協商、社區自治、增力賦能、整全發展等理念引入鄉村社區,推進村民主體發展和集體行動,搭建內外融合共生的可持續化發展道路,為鄉村實踐提供了一套參考框架,有助于解決中國鄉村深層次的發展動能問題。
從外在表征看,中國特色的鄉村內生發展模式表現為三方面特征:一是本土資源和外部資源的聯動,動員地方居民參與社區發展實踐,促進鄉村社區共同體成員以及社區和社會各個要素之間的交流協作,實現內生動力與外部力量的聯結。二是作為行動主體的農民與作為基本空間場域的社區單元相結合,實現行動、需求、目標、資源等的結合統一。三是村莊社區發展和個人發展的統一,即以先進個體發展帶動村莊整體發展,以村莊發展帶動居民共同富裕。
從實踐內涵層面看,中國特色的鄉村內生發展模式呈現出五個方面特點:一是理念層面探索內生發展的豐富意涵,把“能力本位”和“社區為本”作為新的內生發展模式探索的價值意蘊?!澳芰Ρ疚弧睆娬{從外部幫扶到內生發展的歷時性轉變,“社區為本”強調以地方社區為基本單元,以社區居民為行動主體,以社區資本為發展基礎。二是多維度推進社區化的主體賦能,社區居民賦能關注個人效能感、控制感和主體性的提升;組織賦能強調以組織為媒介搭建社會關系網絡,激活社區社會資本,發揮組織資源的正向功能;社區整體賦能強調通過改善社區結構和制度環境以達到社區公平,為個人和社區發展構建支持性的社會環境。三是資源層面推動跨地域的資源流動,在考察個人資產、組織資產、部門資產以及自然資源等社區已有資產的基礎上,挖掘社區本土資源優勢;打破資源開發的時空壁壘,根據鄉村社區發展的實際需要聯結外部資源,實現社區資源的跨地域流動。四是行動層面強化多向度的關系實踐,強調重建“本土—外部”“內生—外生”“社區—個人”“主觀—客觀”“行動—結構”等多重關系,實現本土資源與外部資源的整合、內生與外生力量的聯結、社區發展與個人發展的統一、主觀能動與客觀現實的結合、行動主體與結構力量的互嵌。五是結構層面構建高韌性的治理體系,強調鄉村振興過程中治理體系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功能連續性。
上述鄉村內生發展模式的探索,還需要在鄉村整體性變遷與鄉村發展中不斷得到實踐檢驗,也需要在理論上不斷總結和完善。鄉村發展是多要素、多層次、多功能和多過程的復合系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考慮鄉村社區內外部的多元主體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維度,將多層面的內生發展策略相互嵌套,以形成合力,按照縣域、鄉鎮、村居三大層級,分門別類、因地制宜地推進鄉村振興事業。
?。ㄗ髡呦瞪虾J辛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