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社會日益走向開放與流動,鄉村社會發展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也面臨更多挑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鄉村社會穩定是國家安全穩定的“壓艙石”。因此,以鄉村為重點,著力推進新時代鄉村社會風險治理體系建設,切實提高鄉村社會風險治理能力,是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實現國家社會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意義。
遵循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在鄉村社會,農民是最廣泛的利益主體,滿足廣大農民利益需求,保障農民生產生活安定幸福,是維護鄉村社會穩定的基本前提。隨著我國鄉村現代化進程不斷加深,鄉村社會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化,利益糾紛以及因需求得不到滿足引發的矛盾沖突時有發生。推進新時代鄉村社會風險治理體系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底色和實踐基點。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為制定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更是把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列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利益放在社會治理的突出位置,重點向農村投入更多治理資源、實施更多惠農舉措。同時,中國共產黨進一步統籌好城鄉社會利益關系,以農民群眾是否滿意、是否幸福、是否安全作為檢驗社會治理效能的首要標準,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解決農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保障農民生命財產安全中防范化解社會風險與矛盾,在緩解城鄉貧富差距、增進民生福祉、創造高品質鄉村生活中,加快實現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需求,切實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整體來看,推進新時代鄉村社會風險治理必須遵循人民至上理念,在保障農民合法利益、滿足農民正當需求、維護鄉村秩序中,實現農民滿意、農民幸福、農民安全的目標,推動構建和諧、穩定、有序的善治鄉村。
構建黨全面領導、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治理格局。社會風險治理是一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調解主體利益關系,解決社會矛盾、沖突和糾紛的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一個涉及面廣、層次頗多、內容豐富的復雜系統工程,黨員干部、黨員直接參與基層治理是黨領導基層治理的重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事業都離不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鶎狱h委、黨組織是鄉村社會風險治理最堅強的領導核心,基層黨員干部、黨員是鄉村社會風險治理直接的參與者。
鄉村社會風險治理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黨組織、黨員的直接參與,也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基層黨員聯系群眾的作用,凝聚政府、居民、社會等多元主體力量。政府在公共安全治理中居于主導地位。作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必須堅定擁護黨的領導,堅定執行黨的意志和路線方針政策,應當把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放在公共決策的首要位置,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鄉村社會風險治理提供強大的公共資源支持。農民群眾是鄉村社會風險治理的最廣泛利益主體,鄉村社會風險治理要相信廣大農民、依靠廣大農民?;鶎狱h組織、黨員必須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喚醒廣大農民的主體意識、建設意識與角色意識,讓農民群眾深度參與、廣泛參與鄉村社會風險治理全過程,更好地發揮廣大農民在鄉村社會風險治理中的中堅作用。另外,隨著鄉村社會日益走向開放,鄉村社會風險治理的難度也在提升,這就需要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引導社會組織、公益團體、專業社會力量、市場主體等外部力量參與的功能,以此凝聚更多治理主體,撬動更多治理資源。整體來看,推進新時代鄉村社會風險治理,必須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更好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融入社會組織、公益團體、專業社會力量、市場主體等外部力量,構建黨全面領導、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鄉村社會風險治理格局。
完善預警排查、傳播阻斷、研判評估、應對處置一體化的治理機制。風險形成是一個“孕育生成—發展演變—升級失控”的動態演化過程,這意味著風險是可以提前預警、預防、阻斷的。因此,構建鄉村社會風險的預警排查及傳播阻斷機制,降低風險發生概率、風險危害性,是實現鄉村社會風險治理有效的前提。首先,要形成鄉村社會風險預警排查機制,將風險隱患消除在源頭。一方面,重點加強村、鎮輿論引導,把握農民群眾的輿情變化趨勢,建立健全鄉村社會輿情預警機制;另一方面,統籌開展專項隱患排查和常態化隱患排查,構建常態化和非常態化相結合的鄉村社會風險預警排查機制。其次,要形成風險傳播阻斷機制,遏制、消除初生風險,將其危害性、破壞性降到最低。一方面,充分發揮好社交媒體的“哨兵”功能,構建融合大眾、平臺和媒體機構的新型網絡把關機制,阻斷不良輿情傳播;另一方面,強化基層黨委、政府的應急處理能力、應急動員能力,撲滅風險“火星”。對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社會風險的影響力、危害性進行系統性、全面性研判和評估,可以為風險治理決策提供科學指導。因此,必須持續完善鄉村社會風險研判評估機制,對鄉村社會風險的類型、危害性、傳播性進行綜合分析、系統研判,為優化鄉村社會風險治理策略、鄉村社會風險治理工作,提供科學、多維、有效的決策參考。在實踐中,一方面,既要時刻準備著“意料之中”的風險發生,也要敏銳捕捉“意料之外”的風險生成,因時因勢調整研判策略和研判方法,生成動態化的鄉村社會風險研判機制;另一方面,要統籌兼顧、多維審視、整體施策、多措并舉,構建多維化的鄉村社會風險研判機制。新時代鄉村社會風險更加復雜、多樣,僅靠單一手段難以有效處理應對。因此,必須采用多元化、綜合化、系統化的治理方式,打好風險治理的“組合拳”,建立多措并舉的鄉村社會風險治理應對處置機制。一方面,要發揮好思想教育在鄉村社會風險治理中的價值引導與柔性維穩功能;另一方面,要發揮好行政手段、法治手段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增進農民福祉中的規范保障作用。再者,要運用數字技術、智能技術賦能鄉村社會風險治理,全面提升處置鄉村社會風險的效率。最后,在初步處置好鄉村社會風險后,仍需完善社會救助、優撫安置、善后處理等制度,繼續建立撫恤補償機制、規劃重建機制、經驗總結機制等事后處置機制,徹底消除風險次生影響,防止衍生風險事件發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深入推進新時代鄉村社會風險治理,必須始終遵循人民至上理念,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利益,構建黨全面領導、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治理格局,形成預警排查、傳播阻斷、研判評估、應對處置一體化的治理機制,在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
?。ū疚南祰疑缈苹鹬攸c項目“新時代農村重大社會風險及其治理能力提升研究”(21AZZ009)階段性成果)
?。ㄗ髡邌挝唬呵穾煼洞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