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一直是海外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近期,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摩根大通公司、花旗銀行、澳新銀行等多家國際組織與外資金融機構上調了對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的數據,引發國際社會普遍關注與熱烈討論。為解讀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形勢與未來趨勢,本報記者采訪了印度中國研究所副主席、榮譽研究員,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海孟德·阿德拉卡(Hemant Adlakha)。阿德拉卡表示,機遇與挑戰總是相伴而生??v然面臨國際經濟變局與國內經濟轉型所帶來的雙重壓力,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的基本事實未曾改變,也不會改變。中國仍是全球極具吸引力的一方投資熱土,眾多外資企業都將中國列為計劃長期扎根的境外目標市場。在國際形勢瞬息萬變、風起云涌的今天,西方經濟風光不再、不斷衰退,而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硬著陸”風險陡然上升。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經濟穩健的增長態勢意味著它將繼續扮演世界經濟的強大“穩定器”,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信心和動力。同時,中國經濟以無可撼動的事實證明,當前一些西方國家中存在的“嘲諷”論或“唱衰”論最終只會以幻滅告終。
海孟德·阿德拉卡(Hemant Adlakha) 受訪者/供圖
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中國經濟蓬勃生機
《中國社會科學報》:幾十年來,中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同時成功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世紀疫情等多種挑戰。您認為中國經濟充滿韌性的原因是什么?
海孟德·阿德拉卡:眾所周知,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中國被眾多知名國際金融機構認定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可以說是多方公認的結果。正如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大衛·曼(David Mann)所描述的那樣: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們看到了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所有經濟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濟奇跡。
從經濟學理論角度而言,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中國經濟飛躍的軌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社會加速積累的原始資本,而這可以歸因于大量外國投資、國內高儲蓄額、生產率快速增長等多重因素。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進一步提升。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社會帶來了另一種推動力,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壁壘和關稅得以大大降低,中國商品在短時間內很快遍布世界各地,中國由此成為最大的“世界工廠”。
在我看來,中國經濟奇跡般的增長史首先得益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作為長達幾十年中國國內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理論結晶,這一模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以國有企業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同時兼顧私營企業、外資企業與其他多種所有制企業,可以被視為中國經濟政策最為重要的基礎和最為獨特的經驗。在論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優勢時,中國學者崔之元教授在最近的理論分析中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口中的“市場社會主義”有著顯著區別,因為后者的理論支持者認為“對經濟進行規劃是不可取的、難以實現的和無效的”。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國際形勢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率在經歷了20余年的高速增長后出現了首次顯著放緩。2008年下半年,中國政府實施了高達5860億美元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以紓解全球金融危機對國內經濟的負面沖擊,這被認為是近年來中國采取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之一。在有效的措施干預下,中國經濟在短期內快速顯現恢復增長的跡象。
國際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普遍認為,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經濟思想促成了中國國內經濟的蓬勃生機與巨大潛力。習近平主席曾面臨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從未經歷的一些挑戰,也是每一個發展中經濟體必將經歷的階段性問題,包括城鄉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擴大、超低生育率、勞動力萎縮、空氣污染等。
面對經濟發展過程中涌現的一系列難題,習近平主席以他富有創見的經濟思想,提出了“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等新的發展理念與治理思路,以一種可持續而漸進的方式促進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在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和部署下,中國政府發起并實施了一系列覆蓋多個經濟領域的短期與中長期政策措施,例如,自2020年起實施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綱要所涉重大項目,加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給予個體戶、自營業者財政金融支持,等等。通過多方面的辛勤努力與不懈追求,中國以非凡的勇氣和高度的凝聚力克服了經濟不均衡發展帶來的諸多挑戰。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正在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與昔日相比,實現了社會再生產更為良性的循環。
從戰略全局出發做好經濟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幾個月以來,中國相繼推出有關恢復和擴大消費、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指導意見。您對此作何評價?
海孟德·阿德拉卡:我認為,中國政府近期采取的這幾大措施都展現了為進一步刺激疫后復蘇、優化經濟結構所做的嘗試和努力。中國領導層能夠客觀而清醒地覺察到,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全球經濟環境依然復雜而嚴峻,工業出口受阻、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等不利因素疊加凸顯;另一方面,國內經濟不容盲目樂觀,經濟增長的內部動力依然不夠強勁。同時,中國政府睿智而冷靜地意識到,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自身發展,也必須把進一步激發國內需求、壯大民營經濟、鼓勵外國投資作為經濟政策的優先事項——這種對于全球總體形勢和對國內經濟現狀的準確判斷力與洞察力十分難得。
最近,世界銀行發布的新一期報告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上調至5.1%。一些國際學者表示,在世界大國和主要經濟體仍深陷泥潭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正在走出近三年來疫情大流行帶來的陰霾,總體顯示出令人鼓舞的復蘇跡象和反彈趨勢,這一跡象將為全球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中國近期公布的多項經濟數據顯示,2023年,工業生產率總體延續以往的向好態勢,原本處于低位的消費支出也在近幾個月出現了逐步上升的趨勢。近期,彭博社報道稱,緊隨中國央行采取經濟刺激措施,包括降息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鼓勵放貸并增加市場流動性之后,中國的零售增長率和消費價格也在近期出現了反彈。
西方謬論不攻自破
《中國社會科學報》:當前,在一些西方政客群體和國際金融媒體當中出現了批駁并“唱衰”中國經濟復蘇前景的言論,他們宣稱二戰后世界上少有經濟體能夠保持穩健增長,成為發展的“常青樹”。您如何看待這類言論?
海孟德·阿德拉卡:我認為,對于中國經濟顯現的一些顯著向好趨勢,一些西方大國往往予以較少關注,反而將其焦點轉移至“誤導性的宣傳”,有意暗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嚴重通縮,聲稱“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結束”,“中國將無法繼續充當全球增長引擎”,并試圖引發更大范圍內的對中國經濟的“無根據”擔憂。
近期,世界銀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副行長曼努埃拉·菲羅(Manuela V.Ferro)表示,即使增長放緩,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是世界上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今天,面對國際貿易大幅萎縮、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導致的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局面,中國經濟的確面臨著比以往更趨復雜嚴峻的外部壓力和內部挑戰。然而,如一些西方媒體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正在進入“長久的通縮時期”,這無疑是戴著“有色眼鏡”觀察中國而得出的牽強附會、有悖常理的結論。今天,中國用自己的行動有效回應了一些所謂“國際著名市場專家”的具有迷惑性的錯誤性預言,例如,中國需要繼續推出緊急而大量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措施以挽救低迷的房地產市場。當前中國經濟穩定而出色的表現以一種明確的方式讓一些西方大國中盛行的錯誤言論不攻自破。
可以說,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不僅受到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全球貿易滯緩的影響,也受到美國對中國長期實施的意欲削弱中國經濟尤其是以中國高科技產業癱瘓為目標的“經濟戰”的影響。美國總統拜登不僅維持了前任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實施的所謂“懲罰性”關稅措施,而且大幅擴大了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禁令范圍,并以“國家安全”為名禁止向中國出售先進的計算機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
近日,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CFR)發表的一篇文章分析稱,這些新近出臺的限制措施是多年來美國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先進技術之擔憂不斷加劇的結果。2018年,特朗普政府挑起了對華貿易戰,先后多輪對中國約36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如今,拜登政府緊隨其后簽署法案,禁止美國企業和資本家對從事半導體、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應用等尖端技術研發的中國公司進行投資,并阻止盟友向中國出售芯片。2023年8月,拜登政府進一步加大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打擊力度,將多家中國高科技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并指責這些企業“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基礎”??梢哉f,美國將中國視為對其全球霸權的主要威脅,不惜一切代價妄圖使中國方面有所屈服。
科學領航造就全球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中國經濟的“唱衰”論中還有一種觀點,將今天的中國與20世紀90年代走向衰敗的日本“道路”相提并論,認為同為亞洲經濟體的中國,在經歷高速增長后將陷入難以逃避的疲軟滯緩。您對此作何評價?
海孟德·阿德拉卡:我注意到了這一言論的存在。在我看來,聲稱中國經濟如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一樣將停滯不前甚至走向衰退是極具錯誤性的預言。幾個月前,我曾在歐洲《現代外交》期刊(modern diplomacy)上發表文章指出,這種擔憂是具有誤導性的,并強調了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將使得中國即使在經濟增長放緩期間也會展現出驚人的韌性這一事實。
十余年前,全球經濟學家首次預測中國將走向日本曾經歷的“衰落”道路,當時中國剛剛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天,這一陳舊的爭論再次浮現水面。然而,我們有足夠的理由駁斥這種擔憂。一些西方經濟學家,例如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他《紐約時報》的專欄中評論道,20世紀日本的顯著崛起最終以經濟實力的持續衰退而告終,今天的中國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嗎?克魯格曼并不是第一個聲稱“中國經濟正在步履蹣跚、搖搖欲墜,可能情況會變得更糟”的西方經濟學家。
12年前,時任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兼首席經濟評論員的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提出了類似的擔憂,并評論稱,“巨大的成功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失敗”,因此,同為亞洲經濟體的中國可能會像日本一樣再次失敗?!爸钡?990年,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大型經濟體。幾乎沒有人預測到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會發生什么。今天,人們對中國取得的成就感到敬畏。然而,這一東方巨人驚人的成功是驚人的失敗的前兆嗎?答案是肯定的?!蔽譅柗蜃孕诺仡A測。沃爾夫注意到,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50年約為美國的20%驚人地上升到1990年的90%,但在20年后的2010年出現了逆轉,降至美國的76%。因此,沃爾夫采用了同義反復、同理可得的推演方法,認為未來的中國將復制日本的衰退模式。
然而,中國的大多數專家和分析人士堅持認為,“日本是日本,中國是中國,二者不可相提并論”,“將中國與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進行比較這一舉動過于輕率,不值得認真對待”,“同為亞洲經濟體,中日兩國的增長模式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也存在巨大差異”,“中國經濟具有許多日本經濟不具備的優勢”。一些專業觀察人士認為,從國家制度的角度而言,不同于日本的是,中國具有強大的調動經濟要素、匯聚社會資源和引導新興產業發展的能力。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能夠避免停滯和斷崖式下滑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政府在市場資源配置中始終發揮著更好作用。
今天,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包括但不限于貿易、投資、科技創新和文化交流等多個方面——這一切成就應歸功于中國決策層的科學指引與強大領航。在世界見證“亞洲世紀”曙光的到來、世界經濟體系重心逐漸自西向東轉移的當今時刻,中國經濟崛起正在成為“亞洲轉向”中的亮眼存在,其強勁復蘇的良好勢頭不僅鼓舞著全亞洲,更鼓舞著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