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xff"><address id="vfxff"><nobr id="vfxff"></nobr></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vfxff">

<address id="vfxff"></address><form id="vfxff"><nobr id="vfxff"><th id="vfxff"></th></nobr></form>

<noframes id="vfxff">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2023-10-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微信公眾號

    分享
    鏈接已復制

      2023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然而,部分西方媒體對中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與世界坐標認知不到位,惡意散播“中國經濟崩潰論”,制造有關中國經濟的錯誤輿論。對此,諸多海內外學者公開批評唱衰中國經濟言論的信息偏差和認知錯誤。近日,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特約研究專家羅尼·林斯(Ronnie Lins)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探討了用宏觀經濟指標衡量中國經濟發展的局限性,分析了中國促消費、穩就業、提振工業經濟和推進科技創新的政策及成效。林斯認為,中國人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全面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式現代化成為衡量尺度

      林斯表示,雖然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項衡量一個國家經濟運行規模的重要宏觀經濟指標。然而,不斷變化的全球局勢正在以不可預測的方式影響著各國的發展軌跡和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評估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不能只依靠一項指標,而是需要綜合評估政策的實施效率。

      據初步核算,中國2023年上半年GDP達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林斯認為,任何專家在對上述數據下定論之前,應當了解有關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首先,中國近年來的名義GDP增長率較高。從1978—2018年,中國GDP從3679億元增長到900309億元。這些令人矚目的數據展現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不斷擴大的經濟規模。如果基數隨著時間的推移繼續增大,中國將很難實現與之前相似的名義GDP增長率。其次,中國歷史上的經濟增長發生在一個與當前完全不同的國際大環境下。當前,全人類面臨著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共同問題,對全球經濟活動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盡管中國的名義GDP增長率低于以往,但2023年上半年GDP實現5.5%的增長率也許更符合中國的發展現狀。

      多項措施促消費穩就業

      林斯對記者表示,在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中國的經濟管理部門正在采取至少兩種行動,最大化釋放內需市場潛力。首先,在宏觀經濟政策層面,中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開展逆周期調節工作,從而進一步擴大內需。其次,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減輕家庭負擔,鼓勵家庭增加消費支出。對此,林斯認為,中國需要將經濟刺激的重點放在兩個主要問題上:一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二是降低失業率。

      今天,“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大眾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在林斯看來,全球產業升級與轉型正在造成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失業人口數量逐漸增多。

      新技術無疑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但是技術變革之快讓大多數高校和教育機構很難在短時間內為新崗位培訓足夠多的人才。由于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不對稱可能會在短期內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對此,林斯表示,政府、教育培訓機構和企業需要達成共識,采取聯合行動。一個國家應當重點扶持在生產鏈中創造最多就業機會的行業,大力扶持為國家實現自給自足作出突出貢獻的社會部門,深入扶持可以提升發展質量的戰略部門。林斯表示,中國人民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全面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政府還推出了多項措施,幫助工業部門不斷適應新的生產和商業環境,加快工業行業轉型升級。例如,將新興技術大規模嵌入傳統部門的產品制造當中,以提高生產力和生產質量;提升戰略性工業部門的領導地位;通過物流系統效益最大化來降低運輸成本;制定高質量的服務標準。結合中國政府近期發布的多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工業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比如,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7.2%,這是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工業企業當月利潤首次實現正增長。2023年9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升至50.2%。隨著新指標陸續發布,政策效應持續顯現,中國工業活動的擴張也將與政府和民眾的期望保持一致。

      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

      在林斯看來,決定一個國家未來幾年如何發展的重要因素將與其產品、服務以及流程的創新程度密切相關。中國政府高瞻遠矚,制定了一系列提高關鍵部門科技創新的政策和規劃,讓中國一直處于知識前沿。要想實現這些目標,中國就需要加大力度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并且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數字產業集群。

      林斯表示,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成果,正是以不斷完善自然資源管理應用系統帶動技術進步的鮮活案例。如今,突破性技術創新、廣泛的硬件建設和戰略性投資讓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領先世界。它不但是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強大引擎,還為全方位多層次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讓中國有充分底氣和信心,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近年來,中國實驗室的開放共享力度日益增強,建設科學創新中心的速度正在變快,最大限度地發揮高科技機構的功能和布局優勢。2023年9月9—11日,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辦,主題為“開放的創新生態:創新與全球鏈接”。該論壇探討了如何在多個國家的科技園區和公司之間同時發展潛在的合作伙伴關系。例如,中國和巴基斯坦在“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明確了信息技術和科技合作的方向,加強了兩國在交通、能源、海洋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中國企業成功立足全球化新格局

      林斯認為,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一直推動經濟向前發展,是因為它們牢牢把握住了成功立足全球化新格局的五個戰略要素。第一,加強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提高企業的市場知名度和生產力,并加強供應商、合作伙伴和消費者之間的供應鏈連接力;第二,實施專業技術資格與職業資格認證制度,使企業持續吸引和保留優秀人才;第三,創造多樣性、靈活性和包容性強的工作場所和經營理念;第四,鞏固本地優勢,拓寬供應商渠道,降低供應鏈風險;第五,逐步落實人工智能工廠發展計劃,從而實現特定的業務目標,拓展客戶群。

      近幾年許多海外企業選擇在中國搭建研發中心,在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同時把技術和產品推向全球市場。海外企業在中國建造高技術工廠,為中國立足發展新階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的制造業正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不斷提升中國的全球競爭力。林斯表示,這種范式的轉變意味著開發設計新產品、推動領先技術在智能生產中的應用、提高生產線的生產效率、打造高效穩定的供應鏈等一系列創造競爭優勢的舉措,將為中國制造業帶來高附加值,并加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因此,中國支持外資研發中心的發展對于完善自身的科技創新體系至關重要。

    關鍵詞:科技創新;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編輯:趙琪(報紙)閆琪(網絡)】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无码av专区最新-亚洲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云播-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address id="vfxff"><address id="vfxff"><nobr id="vfxff"></nobr></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vfxff">

    <address id="vfxff"></address><form id="vfxff"><nobr id="vfxff"><th id="vfxff"></th></nobr></form>

    <noframes id="vfx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