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伴隨著人工智能與傳統制造業逐漸實現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成為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是中國制造業突破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這一雙重擠壓局勢的關鍵。布局發展智能制造,夯實實體經濟根基,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必將推動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智能制造引領產業變革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而智能制造已成為大變局中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制造業國際分工格局,將為中國外貿發展打造“新引擎”,為外貿轉型注入“新動能”,為外貿競爭培育“新優勢”,進而推動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
所謂智能制造,是指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將先進技術貫穿于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實現泛在感知條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作為人工智能技術和機械制造設備的結合,是一種能夠進行感知分析、即時決策,并實現數據自主流動、資源高效配置、生產全面優化的制造模式。作為智能制造的關鍵裝備,工業機器人近年來被世界主要國家廣泛應用,以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公布的數據,2000—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從930臺增加至94.3萬臺,2016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工業機器人總數最多的國家。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新增安裝量更是高達26.8萬臺,同比增長51%,相當于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工業機器人新增安裝量的總和。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之臂,主要體現為對勞動力的替代,而智能制造與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區別在于智能制造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更為深入、復雜,涉及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能提高工業生產精度、安全性和效率,也會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員工技能結構以及產品質量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影響企業外貿表現。
長期以來,技術進步一直是影響各國對外貿易規模、貿易模式、貿易結構和國際分工形式的重要因素。過去20多年來,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諸多學者圍繞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考察了技術進步對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發現互聯網應用對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出口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且促進效果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增強,其中對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的促進作用最為明顯。隨著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的提出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企業層面討論互聯網如何影響國際貿易成本和國際貿易?,F有研究發現,在互聯網與貿易成本關系方面,互聯網的廣泛普及有效降低了企業交易成本、信息搜索成本以及開拓新市場和新產品的貿易成本,從而降低了出口門檻,成為國際貿易具有比較優勢的新來源。在互聯網與企業出口行為方面,互聯網的發展顯著提高了企業出口密集度,有利于降低出口產品價格,促進出口產品種類和目的國數量的增加。此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進步改變了傳統貿易方式,對全球價值鏈嵌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大量研究考察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但智能制造與信息通信技術變革不同,后者強調在信息基礎建設和信息技術理論方面取得的突破,而前者更注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對外貿的影響更為直接和快速。
智能制造賦能國際貿易
智能制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可以從外貿二元邊際擴張、推進外貿產品技術升級、促進制造業企業全球價值鏈攀升等維度理解。
智能制造有利于推動外貿二元邊際擴張。國際貿易理論強調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是貿易增長的主要途徑和方向,智能制造的影響可以從國家、企業和產品等層面進行分析。從國家層面看,智能制造存在貿易拓展效應。智能制造帶來的高生產率,有利于企業跨過新市場的準入門檻,促進貿易市場多元化。與此同時,將人工智能技術、自動化技術應用于制造業生產,可以實現對生產環節的全流程把控和優化,將產品精度誤差控制在毫米級,保證生產質量及準確性,而智能制造通過質量提升將促使貿易伙伴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產品進口需求上升。從企業層面看,智能制造有效推動了企業進出口概率和規模的提高。智能制造具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率的特征,生產率的提升可以使企業能夠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從而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同時,智能制造可以通過加劇市場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產品質量的方式間接延長企業出口持續時間,實現出口規模擴張。從產品層面看,智能制造有利于增加出口產品種類,推動企業實施貿易多元化戰略,進而有效規避風險。智能制造還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定制化能力,能夠在外需增加時快速擴大生產規模以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并響應客戶需求進行定制化生產,最終促進出口擴大。
智能制造有助于推進我國外貿產品技術升級,使外貿結構更加專業化、標準化和精細化,從而推動外貿保穩提質。作為一種物化性技術進步,智能制造促進了工業生產方式的革新,在提高企業生產率和降低邊際成本的同時,實現產品質量提升。從勞動需求角度來看,智能制造技術對低技能勞動力的替代效應將倒逼個體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以降低失業風險,同時智能制造引起的技能溢價提高也會進一步激勵個體提高技能水平。員工技能結構的改善將會增加企業進行研發創新的意愿,從而促進產品質量的提升。此外,智能制造技術可以將產品的設計、開發和生產與全球采購、供應鏈銜接起來,使得企業能夠從國際市場上獲得更為優質的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進而直接促進最終產品質量升級,實現外貿“優進優出”。伴隨著產業分工的深化,強化產業關聯能夠進一步發揮智能制造對外貿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自動化生產技術的前向關聯效應,表現為倒逼國內上游行業進行技術創新;自動化生產技術的后向關聯效應,表現為中間品質量的提升以及下游企業利潤的增加。此外,企業進行智能化生產不僅會對自身產生影響,還會通過降低企業產品的相對市場價格,搶占行業內其他企業的市場份額,導致行業內企業競爭壓力加大,進而推動行業內其他未實現智能化生產的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從而實現行業整體的產品質量提升。
智能制造可以加速外貿轉型升級,推進制造業企業實現全球價值鏈攀升。如前所述,智能制造能夠促進生產率水平提高,而生產率水平決定了各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生產率水平高的國家往往位于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短期內智能制造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對低技能勞動力的替代,在降低企業勞動力成本的同時提高了員工技能水平,進而提升了企業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而相比于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對低技能員工的依賴程度更大,導致智能制造更容易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勞動力產生替代效應,替代后的作用效果也更加明顯,從而顯著促進加工貿易企業以更高水平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提升了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加速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新一輪科技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工業知識產生和利用的效率,促使技術創新廣度顯著提高、技術創新深度明顯加深、技術創新速度大大加快。具體來說,智能制造可顯著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企業利潤水平,而利潤增加會推動企業加大內部創新投入,進而促進企業創新數量的增加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出于技術和技能的互補性,智能制造技術的應用能夠通過加大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來提升企業研發效率,進而對企業創新行為產生直接促進作用。此外,智能制造還會降低行業研發效率的離散程度,顯著提升創新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總而言之,探索智能制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是一個重要話題。借助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加快推進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已具備良好的基礎和條件。當然,在發展智能制造的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問題。因此,必須推進智能制造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加快相關標準體系建設,為實施智能制造提供強有力的標準支撐,從而達到智能制造促進外貿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效應。
?。ㄗ髡呦当本煼洞髮W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國際關系學院經濟金融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