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xff"><address id="vfxff"><nobr id="vfxff"></nobr></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vfxff">

<address id="vfxff"></address><form id="vfxff"><nobr id="vfxff"><th id="vfxff"></th></nobr></form>

<noframes id="vfxff">

    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形態、特征與意義

    2023-09-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微信公眾號

    分享
    鏈接已復制

      摘要:研究網絡文學,離不開對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透視。網絡文學原生評論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概念,需要從評論主體、存在空間、話語內容和形式等多個方面界定。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形態主要包括在線化注疏、多媒體掛載和體認式評價,由網絡技術、商業機制、管理機構等構成的評論場推動其發展。與傳統文學批評相比,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具有超文本偏移、交互性表演和自指性傾向三個特征。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在文學創作、理論建設和評價體系構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關鍵詞:網絡文學原生評論 評論場 體認式評價 自指性

      作者:江秀廷,安徽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合肥230039)。

      來源:《中國文學批評》2023年第2期P131-P140

      責任編輯:馬征

      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網絡文學批評的促進、引導。有研究者從批評主體出發,將現有的文學批評劃分為三類:“以傳統形態的批評家為主體的專業批評、以媒體業者及媒體文章為主角的媒體批評、以網絡作者尤其是博客文章為主干的網絡批評?!睍r至今日,與專業批評、媒體批評相比,“網絡批評”的批評主體、表現形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包括:譚德晶的《網絡文學批評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黎楊全的《數字媒介與文學批評的轉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歐陽友權的《當代中國網絡文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以及禹建湘的《空間轉向:建構網絡文學批評新范式》(《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11期),周興杰的《網絡文學在線閱讀的臨場評說》(《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等。但這方面研究整體上還是較為薄弱。面對這一帶有鮮明網絡特質、與傳統文學批評完全不同的批評形態,人們在其命名方式上也是多種多樣,并未達成共識,乃至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文章中也會出現命名的差異。如歐陽友權等在一些文章中用“網絡文學批評”(歐陽友權、吳英文:《網絡文學批評的價值和局限》,《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11期),“在線批評”(歐陽友權、張偉頎:《中國網絡文學批評20年》,《中國文學批評》2019年第1期),“網生文學批評”(程海威、歐陽友權:《“網生文學批評”的話語權生成及其功能承載》,《中州學刊》2020年第4期)等對其指稱。同時,在既有的命名中有些是比較含混的,如“網絡文學批評”容易將傳統形態和網絡媒介形態的批評都包含進去,“在線批評”“線上批評”難以區分網絡原創和線上傳播;有些是單一的片面描述,如“草根批評”或“粉絲批評”等命名方式只能涵蓋部分評論主體,“神韻批評”也只是少數評論才具有的特征。

      基于此,筆者決定以“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來命名,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考量:一是明確評論對象是網絡文學;二是“原生”體現了評論的網絡媒介屬性,并與網絡文學的概念相對應;三是用“評論”而非“批評”,意在避免精英化、學術化傾向,凸顯其大眾點評色彩。網絡文學原生評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從評論主體來看,多數評論者是匿名的、業余的普通網民,但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某種身份來看待這一群體,網絡作家、學者粉絲和商業網站也都是這一評論主體的有機構成。從存在空間來說,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主要存在于貼吧、論壇、商業文學網站、手機讀書軟件以及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在評論內容和形式方面,有些評論內容與網絡作家、作品相關,有些則是脫離文本的自我情感的表達,只言片語的“即興式短評”“體悟式點評”和“鑒賞式長評”都屬于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傊?,網絡文學原生評論是一種以網絡文學為對象,網民大眾參與的、網絡原創的、內容和形式多樣的評論。

      一、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存在形態及發展動因

      在印刷文學時代,評論與文本多數時候處于分離狀態,這是由印刷文學自身的封閉性所決定的。雖然明清時期的評點著作(如《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會在原作章回之間夾寫評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豐富、完善文本的作用,但這種闡釋方式囿于物理空間的褊狹,作家與批評家難以展開對話,并未改變批評的單向度模式。數字空間則是無限的,基于數字技術的網絡文學評論場具有無限的開放性,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存在形態和話語表達形式在不斷地拓寬、延展。根據評論與文本的位置關系,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獨生性評論,如在百度貼吧、天涯論壇、豆瓣等空間里的專門評論;伴生性評論,這種類型與網絡文學緊密相連,以原創商業讀書網站為主要“寄生”對象;衍生性評論,即網絡文學(含伴生性評論)被進一步開發成次級產品(如漫畫、有聲讀物等)后的二次評論,可視為廣義的網絡文學原生評論。這種分類方式以文本與評論的距離為標準,容易造成分析的簡單化,下面從評論的創新性、陌生化視角討論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存在形態。

      其一,在線化注疏。注與疏,意指評論者對本文的注解及闡釋注解的文字合稱,是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批評方式。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繼承了注疏的闡釋性、交互性傳統,并以數字化、在線化的形式呈現出來,既有嚴肅性思索,也有口嗨式、宣泄式表達。網絡文學原生評論通過段評、本章說、書友圈等,實現了對網絡文學字詞、段落、篇章的評點和注解,并構成了一套層級評論系統。段評最初也叫“間帖”,是讀者針對網絡小說的字詞、句子、段落進行的評論,有些類似于古代小說的評點,但評論主體和評論內容在理論上可以無限延展,以數字角標的方式粘連在字里行間。間帖最早于2015年9月上線,由二次元閱讀平臺歡樂書客(后改名刺猬貓閱讀)推出,更加方便讀者“吐槽”,后來得以在其他平臺推廣。段評提高了讀者的參與意識和粉絲的凝聚力,顯示出強大的符號表征能力。很多熱門小說的段評數量達到“99+”,代表著作品極高的人氣值。有些讀者甚至在小說的標點符號、空白處進行“占位”,他們聲稱相比于讀小說,看評論能帶來更大的歡樂。段評打斷了讀者的線性閱讀進程,拓寬了理解空間,延長了閱讀時間,也拉近了作家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本章說是針對章節的評論,顧名思義,這種評論存在于小說章節結尾處的評論區。如起點讀書APP上的小說,每一章的正文結束后,會有“看完這章,有請大佬發言……”的字樣,鼓勵讀者發言。如果說讀者在段評里針對詞句進行論說、演繹,那么本章說里的文字更集中于評論小說的人物形象設定、故事走向、細節處理等方面。本章說為小說帶來了“流量”,其本身也受到熱議,如網絡小說《大王饒命》第一章后面的本章說里就有以下議論,“果然,評論區自古英雄輩出,,,,,,,,”“本章說那么多,我又不想屏蔽,又喜歡翻,翻得又累,你們說我這個人是不是賤啊”“1w6的本章說。。。怎么看啊”,等等。書友圈是在早期書評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般包含書評、作家說、同人創作、周邊等模塊,既是整本書的討論區,又是一個鏈接同類書籍的窗口,起到書籍推送的功能。長評和粉絲同人文創作活躍在這個區域,一些精華評論也常常出現在這里。段評、本章說、書友圈構成了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三個層級,幾乎每一個主流讀書網站和相應的軟件都會開辟出這三個區域(如下表所示),套用一句流行語——“無評論,不文學”。

      圖片其二,多媒體掛載。網絡文學原生評論除了以文字在線注疏的形態存在,還有集聲音、圖像、視頻等元素為一體的多媒體評論形式。多媒體掛載的生成依賴網絡技術,以更為豐富、生動的表意方式吸引接受者加入其中。比如,不同讀者面對網絡小說文本里的同一個句子、段落時,會用不同方言、語調、情感、速度進行誦讀表演,誦讀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表明讀者對文本的不同理解向度。這種用聲音代替文字的評論形式不是單純的口語化復歸,用美國媒介環境學家沃爾特·翁提出的“次生口語文化”來解釋更為契合,“電子變革又把人的意識提高到次生口語文化的新時代”,“但次生口語文化產生的群體比原生口語文化產生的群體大得多,甚至于難以估量?!薄按紊谡Z文化”不應僅被視為后印刷文化時代語言表達的轉向,還應是數字文學批評的自覺指征。如果說聲音是對文學評論的聽覺延展,那么圖像的強勢介入則增強了評論的視覺效果。比如,當網絡小說的人物出場時,與這個人物相對應的畫像(以漫畫為主)也同時在評論區生成了,加上評論區里瘋狂的“斗圖”行為,“以圖闡文”的評論逐漸成為司空見慣的表意方式,正如王寧所說:“文學創作的主要方式將逐漸從文字寫作轉向圖像的表達,而伴隨著這一轉向而來的則是一種新的批評模式的誕生:圖像或語像批評?!甭曄癖磉_改變了語言評論的抽象性、間接性特征,直接與評論群體的視聽感官綁定在一起,消解了評論的深度模式。聲像表達不僅承擔了文本母體的闡釋功能,更強調評論主體的主觀意念和情感體驗。顯然,這種體驗是與文化快感、消費理念緊密相關的。

      其三,體認式評價。這里所謂的“體認”,是文字注疏和多媒體評論之外的一種“超語言評價”,這種評價源自評論者的感知認同,常常借助一些具體符碼參與評論,使得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具有了消費性評論的性質。讀書網站、軟件的頁面上都設有虛擬按鈕,“引誘”讀者參與評論。體認式評價包括:訂閱、打賞;推薦票、月票、角色紅包;送花、比心和點贊。這種評論方式是無言無聲的,卻對網絡文學的連載、榜單位置具有決定性影響。仍以起點讀書中的評論為例,讀者(評論者)每進行一次評論(消費),都能獲得相應的書友值(如每投一次月票就能獲得100書友值),書友值又決定著評論者的等級身份,文學評論主體就以這種方式被等級化了。文學評論歷來都是建立在認知基礎上的審美和價值判斷,數字文化時代卻轉變成為一種經濟、消費行為,或者說消費和評論合二為一了。文學評論的消費預設為讀者的闡釋行為設置了門檻,在很多熱門的網絡小說中,粉絲群是根據書友值來設定的,書友值只有500的“學徒”就難以進入書友值5000以上的粉絲群。這樣看來,讀者的闡釋能力并不重要,以金錢為支撐的購買力才是最重要的。當然,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存在形態在不同的網絡文學網站和讀書軟件上有很大的差異,如以女頻小說為主的晉江文學城有專門的評論頻道,尤為注重長評,這比起點讀書更容易培養起自己的“土著”評論家。

      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存在形態是不斷豐富、變化的,推動其發展的動因是什么呢?在筆者看來,除了作為顯性評論主體的網民大眾發揮作用外,網絡技術、商業機制、管理機構、職業批評等隱性主體也起到了形塑作用。首先,網絡技術為評論者提供了自由言說的平臺,并從電腦網站、鍵盤錄入走向手機軟件、手指觸碰,評論主體與對象之間的物理間距被無限拉近,評論形態也由此與平臺形成了緊密的關聯。例如,微博上的推文帖能夠用簡短、凝練的語言概括、評析網絡文學作品的故事類型、人物配對等要素,微信公眾號則能夠借助視圖對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其次,以“起點模式”為代表的商業機制也是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發展的重要推手,資方一方面能從“體認式評價”直接受益,更重要的是評論能夠聚攏人氣,為粉絲介入敘事、宣泄情感提供端口。評論還能夠很好地發揮“雪球效應”,起到建立口碑的作用,因而與起點中文網、晉江文學城相比,沒有評論區的文學網站的流量較低。同時,評論還是網站吸引讀者訂閱(消費)的重要手段,很多時候參與評論的前提是成為該網站/APP的會員。最后,管理機構也非常重視網絡文學原生評論,通過“凈網行動”、制定法規、鍛造網絡評論隊伍等途徑引導評論健康發展。其中,2021年8月公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用好網絡新媒體評論平臺,推出更多文藝微評、短評、快評和全媒體評論產品,推動專業評論和大眾評論有效互動”。2022年6月發布的《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關于〈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要求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精準管理。此外,職業批評也認識到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價值,會與“網生評論家”進行對話,學習他們的“土著理論”。因此,我們可以綜合以上論述建構起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存在的“評論場”,其中不同的評論主體基于各自的立場、習性,在不斷爭奪話語權的同時形成一種合力,共同推動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不斷向前發展。

      二、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特征

      當讀者大眾的興趣、情感投射到賽博空間里的文學敘事時,就轉變為我們所要探討的網絡文學原生評論。與印刷時代的讀者批評不同,數字時代的網絡文學原生評論有鮮明的“網絡性”特征,這些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超文本偏移

      首先需要對兩個問題進行追問:何謂超文本?中國網絡文學是超文本文學嗎?超文本(hypertext)一詞由美國學者納爾遜所創,意為“非連續著述”(non-sequential writing),即分叉的、允許讀者作出選擇、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閱讀的文本,是一個通過鏈接而關聯起來的系列文本塊體,那些鏈接為讀者提供了不同的路徑。盡管人們對超文本這一概念內涵的理解有出入,但其核心特征被基本確定下來:非線性、超鏈接、多媒體。以此為基礎,黃鳴奮將電子超文本的特征歸結為自然語言化的人機界面、轉移無縫化的組織結構和更新即時化的管理機制,其主要范疇包括節點、鏈接和模板等。在西方,出現了如《下午》《維克托花園》《黃金時代》等為數眾多的電子超文本小說,他們被視為具有先鋒性、后現代主義色彩的文學實驗。在中國,網絡文學是數字文學的典型形態,所以早期很多學者都把中國網絡文學納入超文本文學的研究視野中來。但是,中國網絡文學的存在形態與西方超文本文學有著明顯差異,所以隨后研究者作出中國網絡文學并非超文本文學的判斷。崔宰溶的質疑最具代表性:“這些網絡長篇小說當中,‘超文本’、‘多媒體文本’、‘后現代主義’等網絡文學的所謂‘最主要的特征’并不顯著。其實,膾炙人口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幾乎都是很傳統的大眾、通俗小說?!彼€將網絡文學“超文本”說歸結為西方理論的影響力過于強大,其看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學界逐漸在網絡文學的定性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中國網絡文學不是超文本文學,西方超文本文學理論不適合中國經驗。中國網絡文學研究在理論上似乎陷入了停滯,一些折中的提法,如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中間路徑”說得到了很多學人的認可。

      但是,生長在賽博空間里的中國網絡文學難道不具有鏈接性、可選擇性、交互性等超文本文學的基本特征嗎?對超文本文學的既有限定是否過于狹窄化了?筆者不贊同這種徹底否定中國網絡文學為超文本文學,甚至否定其具有“超文本性”的觀點,而是認為超文本敘事已經成為中國網絡文學存在的底層邏輯。同時,網絡文學是不斷發展的,隨著段評、間帖、本章說的評論形態的出現,網絡文學的超文本形態已經發生了偏移,即從文本母體轉向評論。因此,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具有了超文本特征。首先,網絡文學的節點鏈接正在不斷增加,讀者閱讀時會隨時從正文跳轉出來,進入大眾評論的世界,評論場里作家與讀者、讀者與讀者間的言語交互構成了平行于正文的另一層敘事空間,網絡文學的非線性敘事特征體現得愈發明顯。其次,聲音、圖像、視頻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容量,這種多媒體敘事形態消解了評論的深度模式,增強了接受者的參與欲望。最后,網絡文學原生評論正從其他文藝形態汲取能量,例如,刺猬貓閱讀的彈幕評論就師承Bilibili這樣的彈幕視頻網站,在同一個閱讀界面上,靜態排列的文本母體與動態滑動、不斷閃現的彈幕評論形成了強烈對比,因此將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稱之為“解釋性超文本”并不為過。

      2.交互性表演

      網絡文學所“寄居”的虛擬社區里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只不過這些聲音超出了文本范圍,它們來自讀者大眾。傳統文學批評往往是一個人的言說,代表著某位批評家的審美觀念、學術修養和思想水平。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主體是群體性的,他們在各層級評論里分析作品、講段子、吐槽,和作者是多對一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網絡文學原生評論是以讀者交互為主體形態,其內容涉及知識、審美和日常生活經驗等多個方面。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交互性由以下三個方面決定。其一,從鍵盤輸入到手指觸屏,不斷發展的數字通信革命提供了群體交互的技術基礎,虛擬體驗的真實感逐漸增強。其二,去中心化在網絡文學場域里得到了全面的呈現,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是評論家,交互性的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實現了文藝祛魅的效果。其三,評論逐漸成為一種文學參與的基本方式。從購物完成后的商品評價、外賣團購的服務點評到一些機構的信息反饋,評論在網絡空間里已經延伸到各個行業。與單純的閱讀接受不同,網絡文學原生評論能夠起到承載敘事意志、文化慣習和心理訴求的作用。

      網絡文學原生評論是一種“在線狂歡”,其交互性特征常以虛擬表演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同于傳統文學批評的權威性、嚴肅性、有序性,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因其評論主體的身份隱匿,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地位、職業、性別、年齡等方面的束縛,他們可以“帶著面具”自由表演。如果將網絡空間視作說書場、娛樂場,那么評論者就是舞臺上的演員,他們插科打諢、嬉笑怒罵,以一種游戲化的心態抒發自我情緒體驗。以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中的“吐槽”為例,當作者寫出一段有歧義的或含混的語詞時,評論者的表演時刻開啟,他們通過諧音、誤會、雙關的方式故意曲解原意,而每一條評論下面都會收到后來者的點評,假如這條評論的點贊數量“名列前茅”,它就會成為“熱評”,受到進一步的關注。如果說傳統的文學接受、批評是“創造性誤讀”,那么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在很多時候往往就成為表演者的“起哄式歪讀”了。

      3.自指性傾向

      網絡文學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視為傳統通俗文學的當代接續和數字時代的“新消遣文學”。當商業付費閱讀制度建立后,“小白文”大量出現,“爽文”“YY小說”幾乎成為網絡文學的代名詞。網絡作家借助“金手指”“瑪麗蘇”,通過穿越、重生、架空等敘事手法,創造出數量龐大、不斷演替的“種馬文”“女尊文”“贅婿文”“甜寵文”等帶有強烈欲望指向的小說類型。網絡文學身上體現出來的“欲望”與“快感”,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審視,“網絡文學的文學性、獨創性,經常就是一些快感模式的審美指代,是欲望敘事的審美化成果”,“目前以網絡類型小說為主體的、‘以爽為本’的網絡文學,遵循的自然是快樂原則,以消遣本身為目的”。但是,學界對于網絡文學的欲望研究多停留在創作和文本層面,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欲望性特征未能引起足夠重視。網絡文學作為大眾通俗文化的敘事呈現,取消了追求陌生化、思想性的深度模式,因而評論者的解讀也常常指向欲望訴求。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主體(還包括一些不發聲的讀者)的身份常常處于一種懸置狀態:既是讀者,也是隨時可以轉入創作的“前作者”。他們一方面尋找作品的“槽點”、與作者“互撩”,另一方面同其他評論者講段子,愛欲、權力欲、好奇欲等不同層次的欲望以輕松幽默的言語形式表現出來。有時,欲望則以一種更加模糊、曖昧的形式呈現,讀者與作家、讀者與讀者之間形成了一套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欲望溝通機制。

      為何學院派批評難以深度介入網文創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兩者擁有全然不同的批評理論和實踐話語。前者本質上是以作家、作品為中心,體現了鮮明的“他指”特征,而后者則完全指向自己,以滿足自我為核心,“自己爽”才是評論的動力和出發點?!褒埖奶炜铡闭搲@樣的純評論空間之所以能存在,就因為評論者總是想著吐槽、借鑒、學習,目的都是指向自我,為了成為一名成功的寫作者。書評區里的同人文創作,兼具文學生產和評論兩種功能,評論主體(創作主體)完全按照個人意念進行再創作和評點:場景是溫馨的小浪漫,結局是自己渴望的大團圓,而他們所看重的對象可能僅僅是原文里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因此可以說,欲望自指性是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區別于其他評論的重要特征。

      自指性傾向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評論總是緊貼著故事,少有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因為評論者并不關心閱讀對象能否提供哲思和美學價值,更注重故事好不好看,能否滿足自己的核心欲求。其次,評論多集中于人物情感方面,評論者借助同人圖、同人文,給予網絡小說這一親密關系試驗場以額外的欲望延伸和情感反饋。最后,與傳統批評話語的理性、抽象不同,來自普通讀者和網文粉絲的評論語言更加直觀生動,如瑪麗蘇、金手指、代入感,這些“黑話”“行話”多源于人們的生理感受和生活體驗。這說明評論者在行使批評權時并非客觀冷靜的主體,更多時候是對個人青春、熱血、夢想、情懷的表達。

      何以具備自指性傾向這一特征?這與多數評論的業余性有關,即絕大多數評論者并非科班出身,不具有經過長期學術訓練后的知識素養。業余也使得他們免于學術體制的規訓,敢于張揚自我。同時,評論具有伴生特征,評論者是一邊讀、一邊評論,這與傳統批評全部閱讀完文學作品后再做整體性評價不同。在漫長的追更/評論過程中,評論者受到日常生活經驗、社會新聞事件的影響,并以積極評論的方式反饋欲求的滿足程度。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個人的力比多也充分釋放出來,評論也就成為解放愛欲生產力的一種方式。

      三、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意義

      在一些學院派批評家看來,網絡文學原生評論是嘈雜、喧鬧、沒有多少養分的文字游戲,他們質疑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主體的客觀立場、學理素養,否認評論內容的學術規范,因而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及其主體長期不為學界重視。但是,文學評論是建立在閱讀經驗、審美實踐基礎上的,如果只堅持傳統的批評觀念,就難以在數字文學時代全面觀照批評對象,不讀網絡文學作品、不深入網絡評論現場的批評肯定是有缺陷的。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主體是以復數形式存在的,他們的評論內容或許淺顯,但多數源自真情實感??陀^地說,這些被學院派批評家視為“非批評”“弱評論”的話語形態,實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網絡文學內部,網絡文學原生評論與作家、讀者構成穩定的對話關系,形塑、浸潤著網絡文學作品的結構肌理和故事走向。網絡作家除了在讀書網站評論區與讀者交流,還通過建立QQ粉絲群、創設微信公眾號和在Bilibili上傳視頻、在抖音上直播等方式聚攏人氣。在這些社區、圈子里,作家透過已經日?;奈膶W評論了解粉絲趣味、聽取讀者意見,并在此基礎上修改設定、完善內容。在“龍的天空”論壇里,很多網絡作家(以新手為主)會上傳自己的寫作大綱,供廣大讀者討論、點評,此時的讀者擁有了肯定或否定一部作品的權利,他們的評論甚至會影響、改變一個作家的“職業生涯”。多數作家會認真聽取、積極接受這些意見,以網絡作家知白為例,他就從評論中獲益良多:

      之前寫的那一章是童真,是我寫的放肆了,也寫的敷衍,對不起大家,這一章是覆蓋在之前那一章上,刪掉了之前所有內容,所以這一章應該不再收費,但是字數多了一千多,如果收費了,大家加群:517832051,我給大家發紅包賠禮道歉,態度上出了問題是我的錯,我絕不再犯。

      之前一章中描寫火藥包中放了大量鐵釘,這不符合實際,欠缺考慮,已經修改,在這個環境設定下,鐵釘的大量制作并不容易,所以改為碎石子和少量碎鐵片以及箭頭。

      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不僅給作者帶來寫作上的建議,有時還直接成為創作的一部分。知乎上有一個“網文作家卡文的時候,都會怎么辦”的問題,名為“404NotFound”的知友(也是網絡作家)的回答獲贊數量最多。他提供了兩個方法,其中一個是“抄書評。你永遠不知道讀者多有才華。跟我念:抄書評一時爽,一直抄一直爽”。而有一些作品,如吹牛者的《臨高啟明》,就是論壇評論(跑團活動)的產物,作者也多次表示感謝:“小說里一些故事情節和技術資料,都來自當年團穿的參與者們,無意獨美,在此表示感謝,你們的創造力給了這部作品無限的生機和活力?!痹谶@種情況下,作家和讀者成為情感共同體,超越了單純的寫/讀關系。這里還有一個較為感人的案例,從2009年9月到2011年2月,網絡作家賊道三癡在起點中文網連載小說《上品寒士》,作者因病于2015年9月去世。這部作品沒有因此而被遺忘,直到今天,仍有一批忠誠粉絲為它撰寫長評,借助段評、本章說紀念作者:“從雅騷轉過來的,作者確實內有錦繡,可惜沒趕上網文大興的好時候,如今正是網文泛濫成災良莠不齊時,難得遇到好文,奈何斯人已逝,恨不能相交”;“道友駕鶴離去已五載了,想你定是進入書中成了筆下的那個人,每日與我們在書中相見。不是嗎?”

      由上可知,我們既往對網絡文學的理解是不恰當的,網絡文學不能僅僅等同于網絡作家筆下的作品,還應該將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納入進來。離開了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網絡文學是不完整的,其作為數字文學典型形態的獨特性也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因而一部作品除了作者的聲音外,還有無數評論者的聲音,這部作品也就成為多個敘事主體共同合作的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評論者的聲音會不斷得到強化,因為網絡作家的主體敘事終會結束,而評論者的后續參與不會終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要評論區正常開放,一部網絡文學作品理論上永遠都處于未完成狀態。

      網絡文學原生評論提供了大量的話語資源,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本土經驗的提煉,這有助于推動中國文論話語建設。中國文論面臨著原創性不足的危機,正如童慶炳所說:“我們基本上還沒有建立起屬于中國的具有當代形態的文學理論,我們只顧搬用,或只顧批判,建設則‘缺席’?!背藦奈鞣桨嵊?、拿來理論,我們更應該從現實經驗中提煉、歸納,像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中的“爽感”“融?!薄芭韵颉钡?,這些術語已經加入了很多研究者的“理論庫”,成為具有“前理論”性質的“土著理論”。同時,網絡文學以讀者為中心,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來自讀者群體鮮活的審美經驗,這種經驗在補足既有接受理論、建構數字時代接受美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西方接受理論深受胡塞爾、英伽登的現象學和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詮釋學影響,最終在以姚斯、伊瑟爾為代表的康士坦茨學派建立。按照伊瑟爾本人的理解,接受理論又分為兩派:“接受美學針對的是實際讀者……而我本人的審美反應理論則集中探討文學作品如何對隱含的讀者(implied reader)產生影響,并引發他們的反應。審美反應理論根植于文本之中,而接受美學則產生于讀者對作品的判斷史?!币惨虼艘λ沟睦碚摫徽J為是宏觀接受,而伊瑟爾的是微觀接受。問題在于,接受理論所提出的“前理解”“視野融合”“期待視野”“效果歷史”“召喚結構”“隱含的讀者”等核心概念,它們作為印刷媒介的產物,已難以解釋網絡文學的接受情況,即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對傳統的接受理論提出了嚴重的挑戰。比如,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廣泛存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消解了“期待視野”“隱含的讀者”存在的合法性,之前那種暗隱的文學觀念以一種可視化的文字和聲像的形式凝定下來了。同時,純粹的接受者在數字文學時代已經不復存在,它們是閱讀/評論、消費/生產、接受/創造的間性復合體。傳統接受美學更多停留在理論階段,難以與閱讀實踐有效結合,這就是其迅速走衰的一個重要原因。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話語資源,和以前難以存在的讀者共時性交互體驗,在建構包括新的接受理論在內的文論系統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此外,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對于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建構也起到正面推動作用。目前,網絡文學的批評標準與評價體系已經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設置綜合性、多維度的評價指標已經成為一個基本共識。歐陽友權提出了“評價樹”構想,他將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由思想性、藝術性、網生性、產業性和影響力5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和相應更為細化的三級指標構成。周志雄認為這一體系應包括價值、理論、審美、文化、技術、接受、市場等多個維度。禹建湘所設定的維度由三個統一組成:虛擬真實與現實審美、爽文制造與人文關懷、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顯然,網絡文學是跨越文學、商業、媒介的復雜存在,采用多維度的評價指標、標準是有合理性的。但是,過度強調綜合就容易忽視重點,這么多的評價選項哪一個才是最重要的呢?單小曦對此有所質疑,在否定網絡文學評價“普遍文學標準說”“通俗文學標準說”和“綜合多維標準說”的基礎上,提出“媒介存在論”批評是最契合網絡文學評價的關鍵所在。媒介文藝、數字生產是單小曦的持論依據,而在筆者看來,網絡性和讀者是網絡文學能夠不斷成長的動力,我們不妨將目光首先投注到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上。一方面,網絡文學原生評論數量龐大,建立標準和體系應該以大眾的觀念為基礎,它是網絡文學評價的地基和根腳。另一方面,讀者大眾的評論來自切身閱讀體驗,他們的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網絡文學的發展方向,思想性、藝術性應以可讀性為前提。同時,網絡文學原生評論是數字文學區別于傳統印刷文學的一個顯著標志,它不僅是網絡文學的附加物,而且是其不能剝離的一部分。重視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尤其是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家的長評、精評,有助于建立起有效的評價體系。

      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意義遠不止此,它是保存史料的“存儲器”,是打擊盜版的“保護器”,還是推進IP開發的“輔助器”。但是,我們必須客觀地審視網絡文學原生評論的不足之處。一方面,評論話語多數時候是繁多而淺顯的,內容多停留在感性認知階段,低層次的欲望訴求、爭吵喧鬧、嘩眾取寵阻礙其走向深層次的理性反思,真正的批評應是戴著鐐銬跳舞,不能停留在評論“舒適區”,這也是其受到很多學者指摘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主體缺少代表性評論家,一些有過較為突出表現的評論家并未開發出他們應有的評論潛質——在網絡文學原生評論上持續用力——而是簡單地重復“低強度”評說,甚至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這也說明,僅僅基于興趣和一時的評論沖動是不夠的,網絡文學原生評論要想發揮更大的作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ū疚淖⑨寖热?、圖標從略)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編輯:閆勇】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无码av专区最新-亚洲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云播-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address id="vfxff"><address id="vfxff"><nobr id="vfxff"></nobr></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vfxff">

    <address id="vfxff"></address><form id="vfxff"><nobr id="vfxff"><th id="vfxff"></th></nobr></form>

    <noframes id="vfx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