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中國的外交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中國進入一個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載入憲法,為新時代中國外交政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F在正是中國繼續進行理論和制度創新的時候,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詞匯和概念反映外交政策發展趨勢
近年來,中國通過更加豐富的語言詞匯和概念框架表達了自己的世界觀以及對自身和其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的看法,這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外交政策的發展趨勢。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致力于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中國認識到,如果沒有一套推動國際秩序變革的政治戰略和影響政治決策、政策制定的全球治理新原則,提升話語權就無從談起。中國越來越努力地向世界傳達其對全球問題的思考。在這方面,新的話語體系助力中國站在全球進程的前列,使其聲音更好地被聽到和理解。
中國在外交領域開始使用“新常態”一詞,突出了中國外交活動不斷提升的活躍度和更堅定的決心;“中國精神”一詞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文化發展繁榮;“中國道路”一詞加深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所做決策的理解;“中國智慧”一詞常被用于抗擊新冠疫情等與中國參與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相關的語境中;“中國歷史”一詞提升了中國的觀點在國際輿論場的影響力;“文化自信”這一表述彰顯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認同,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也是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兩個引導”這一提法體現了中國希望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引導國際社會共同維護國際安全的意愿。
近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受到了廣泛關注。這一理念意味著人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未來發展具有共同的、普遍的責任。中國在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寄予著對世界未來的展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注重相互尊重,摒棄冷戰思維和霸權邏輯,主張通過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和協商來克服分歧。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可以視作中國在外交領域構建新話語的重要節點,加速推動了新時代中國外交政策主要發展方向的形成。
為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發展作出貢獻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對中國而言,2013年是其在世界舞臺上積極作為的一年:中國首次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該倡議已經成為中國對外關系發展的重要標識和核心創新;中國參與應對敘利亞化學武器問題等復雜的國際議題。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為中國對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有效利用自身戰略資源,周邊外交已經成為中國外交重要的戰略框架之一。
2014年,中國成功地在上海舉辦第四次亞信峰會、在北京舉辦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開啟了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新局面。2015年3月,中國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積極進行“一帶一路”陸上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建設,開展人道主義合作,加快推進“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談判進程。在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于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框架下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2016年9月在杭州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上,中國表明了對國際形勢主要趨勢的立場,和平發展是中國在促進自身及世界共同發展中的優先事項。中國的戰略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此背景下,中國致力于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對話而非對抗、結伴而非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秉承正確的義利觀,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出了維護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這種布局具有突出的先進性,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在外交政策上確立的新方向、新重點,就是對這一規劃的深刻詮釋。如今,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了解中國的外交動態。中國舉辦了許多重要的國際論壇,國家領導人和高級官員出訪參加國際峰會,中國還積極發起多個全球性倡議、創立共商平臺,為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創新國際合作方法和形式
中國的外交政策開拓了新領域,因此,中國需要創新國際合作的方法和形式,從而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中國對外工作的新動向之一是加強與世界主要政黨的交流往來。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不同國家的政黨應該增進互信、加強溝通、密切協作,探索在新型國際關系的基礎上建立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學互鑒的新型政黨關系。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中國積極探索新的合作形式,擴大活動范圍,這些舉措都為中國能夠加強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為提供了助益。
2018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對外工作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在外交領域,中國表現得更加積極——在自己的平臺上作為東道主舉辦各類重要國際峰會,更加主動——提出了越來越豐富的理念和倡議,更能彰顯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為世界發展提出了新構想。中國正在成為全球進程中更活躍的參與者,并向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國理論。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中國對外工作的另一個重要動向是軍事外交。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嚴厲批評軍備競賽等軍事活動。中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其主要目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使潛在敵對者震懾于中國的力量。與此同時,中國軍隊正在履行中國共產黨要求的一項重要任務——維護世界和平,成為世界和平的保障者。中國軍隊參與了聯合國在世界各地的維和行動。在全球更廣泛地認可中國經驗的背景下,中國越來越重視軟實力的作用,著力向國際社會展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國家形象。由此,中國在世界范圍內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強。
中國的領導層正越來越多地使用公共外交。中國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保護中國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權益。中國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方法來持續促進中國社會的團結。例如,增強中國民眾對中國政治制度與文化體系的信心,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這也使得中國的國家軟實力在世界舞臺上得到普遍認可。此外,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對其他國家也具有借鑒意義。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標志著中國將通過新的倡議和項目越來越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
毫無疑問,習近平主席是上述所有外交創新的核心。習近平主席是中國新時代大國外交的代表人物,是一位把中國熱愛和平、謀求互利共贏的大國形象介紹給世界各個國家的外交家。在他的領導下,中國當代外交完成了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的顯著變化,將中國獨具一格的文化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有機結合起來。
21世紀最寶貴的思想成果之一
習近平外交思想無疑是21世紀最寶貴的思想成果之一,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當代發展而言,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這不僅促進了中國理念在國際上的傳播,也讓國際關系現有的理論方法得到進一步的完善。習近平外交思想清晰地顯示了中國外交政策方針的連續性,并將其推向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把不斷促進和平發展、安全與穩定的持續努力同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有機結合起來;向國際社會作出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的可靠承諾;將短期發展目標與長期發展目標相結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引領下,建設繁榮富強的國家;推動建立發展新的國際經濟和金融機構,并在其中發揮突出作用;提出跨越大洲、規模宏大的合作發展新愿景——“一帶一路”倡議;希望在網絡安全、打擊恐怖主義等聯合國框架下的具體合作領域,擔當更重要的角色;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發展大國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將任何國家的發展模式視為唯一有效模式。
我們對中國外交的未來可以有何期待?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中國從多個方面落實對外開放政策,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中國積極推動自身及全球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此外,中國還致力于激發自身潛能,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與許多西方國家最初無法有效應對新冠疫情及其在經濟社會領域產生的影響不同,中國在各領域表現出了高水平的資源動員能力和民眾對管理制度的充足信心,成為世界各國中抗擊疫情的典范。中國在這次考驗中的表現,使其國際形象得到顯著提升。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同時,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
總的來看,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方向、形式和方法的確立以國內國際政治形勢為基礎,注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因此,了解中國新時代外交政策的“內部載體”十分關鍵。
?。ㄗ髡呦抵醒朦h史和文獻研究院俄文改稿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