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xff"><address id="vfxff"><nobr id="vfxff"></nobr></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vfxff">

<address id="vfxff"></address><form id="vfxff"><nobr id="vfxff"><th id="vfxff"></th></nobr></form>

<noframes id="vfxff">

    先秦詩論與樂論的同構及分化

    2023-10-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微信公眾號

    分享
    鏈接已復制

      先秦時期,“詩”是一種吟詠言志的文學題材與表現形式;“樂”除了具有當代音樂之義,還是樂、詩、舞的統稱。正如郭沫若所言:“中國舊時的所謂樂,它的內容包含很廣。音樂、詩歌、舞蹈,本是三位一體可不用說,繪畫、雕鏤、建筑等造型美術也被包含著,甚至于連儀仗、田獵、肴饌都可以涵蓋?!笨梢哉f,“詩”和“樂”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但“樂”是“詩”的根本,起著主導作用,而“詩”依附于“樂”,是“樂”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此同時,“詩”“樂”與“禮”的關系十分密切,“禮”作為“詩”“樂”最初的載體,是“詩”“樂”的內在尺度。先秦儒家認為,聲與言相結合產生詩樂,詩樂與言的結合為樂禮,由此實現了詩、禮、樂的統一。詩、禮、樂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儒家追求的“和”。然而,先秦時期“禮樂制度”的確立客觀上推動了“詩”的普及與發展,也推進了“詩”的獨立進程,從“詩樂結合”到“詩樂相分”、從“聲言志”到“詩言志”都體現了“詩樂關系”的調整與發展。不過,在這一進程中,“禮”始終是“詩”“樂”的內在屬性。

      先秦時期,“樂以彰禮”是“樂”的本質特征,即通過發揮“樂”的社會政治功能,來維護和強化等級制度。西周初期,統治者已經認識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建立完備的禮樂祭祀制度是穩定天下、鞏固統治的頭等要事。據《禮記·名堂位》載:“六年,朝諸侯于名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迸c此同時,“樂”常被西周統治階層當作一種教育手段,通過在貴族子弟和少部分優秀百姓子弟的音樂教育中注入政治“韻味”,使其成為政權的附庸者。在周朝的教育中設有大學。在大學內,按東、西、南、北、中分別設有“成均”(習樂之處)、“上癢”(習書算之處)、“東序”(習射之處)、“瞽宗”(演禮之處)、“辟雍”,這些都與“樂”有著密切關系。據《禮記·文王世子》載:“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秋學干戈,秋冬學羽龠,皆于東序?!贝送?,在周朝的禮官中,設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并負責“以樂德教國子:孝、友、祗、中、和、庸;以樂舞教國子:《大夏》《大咸》《大韶》《大武》《大卷》等;以樂語教國子:諷、誦、言、語、興、道”。至西周后期,時局動蕩、禮崩樂壞,周宣王試圖通過在制度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維護“禮樂之尊”,恢復“天下大服”局面。由此可見,“樂”的本質特征在于以系統化的禮樂制度團結舉國上下,充分彰顯了“禮”的政治教化功能。

      “樂主詩從”是先秦“詩”的內在本質,即“詩”源于“樂”,并多依附于“樂”而存在。首先,詩源樂名。先秦時期,即興謠詩被看作“詩”的原始形式。至春秋時期,“詩”開始不再附屬于樂舞而獨立存在,并呈現“不歌而誦”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先秦時期的許多樂篇失去了曲譜而僅剩樂名和文字,許多殘存的樂名和文字可以在現今的《詩經》中查到。其次,談樂及詩。先秦文化中,禮樂詩互為一體,因此談樂及詩便在情理之中?!抖Y記·樂記》載:“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边@句話充分肯定了“樂”的作用和性質,也就是認可了“樂”中之“詩”?!霸?,言其志也”,再一次凸顯了“詩”的特殊作用及其在“樂”中的地位。由此觀之,“詩”從于“樂”,“樂以彰禮”,“禮”亦是“詩”的內在屬性。

      “功成作樂”是先秦樂論的經典原則。在現存文獻中,《尚書》最早對“功成作樂”進行記述?!抖Y記》中也有類似思想。例如,“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是以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這句話對王的權力做了界定,只有建功的王才能制定禮樂,強調“功”在“樂”中的地位,沿襲了先秦樂以歌功的傳統。與此同時,在“樂”的創造中也突出了對功的肯定和褒揚,如《武》《大護》《大章》《大夏》《云門》等凸顯了對先輩賢王豐功偉績的歌頌。此外,“八佾舞”“六佾舞”“四佾舞”等更突出功的大小決定了所享受的“樂”的等級。因此,“樂”的價值范疇是對“功”的追求和認可,更是對“禮”的維護。

      “詩言志”是先秦詩論的價值范疇,其本質是對“德”的強調和肯定?!霸娨匝灾尽弊钤绯霈F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其含義是用詩來表達說話者的意圖和志趣。傳統文論認為“詩言志”最早出現于《尚書·堯典》,但沒有指出“志”的具體內涵。春秋末期,孔子以“仁”“禮”為要旨,對“詩言志”進行了總結,得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論斷。與此同時,孔子還向“詩以言志”注入新的內涵,如“事父”“事君”“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等,其中“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的全面總結和升華,其實質是對“德”的肯定和追求,強調在人與人、國與國的交往中,要以德為先,這樣才能實現“和”的效果。所以說,“德”始終是先秦詩論的本質所在和價值追求。

      先秦樂論的美學內涵主要表現為“和”。首先,早在上古時期,中國先民就已經有了“和”的觀念,如“神人以和”“八音克諧”等?!蹲髠鳌ふ压辍返谝淮蚊鞔_提出“和”的概念,認為“和”是不同性質的物質融合在一起,可能會產生新的物質?!秶Z》對“和”的認識走向成熟,認為“和”是“樂”的前提,“樂”之美在于和諧統一?!蹲髠鳌芬矎娬{了這一觀點,“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指出“和”既包括了藝術上的美學理念,又蘊含了道德上的美學追求,藝術與道德在此實現了統一。其次,《樂記》將“和”與“德”聯系在一起,“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認為德是“樂”的精華所在??鬃釉陉U述“德”與“和”的關系時也指出,儒家對于善的道德追求需要通過“和”來實現。此外,荀子的樂論也非常重視“和”。荀子的“和”大都處在政治倫理范圍內,強調和樂的倫理作用,指出樂要以“和”為要義,只有“和”樂才能恰當地解決各種社會動蕩,實現“和樂化民”。荀子還提出“樂合同,禮別異”,認為“禮”是用來區別不同的人群和階級,而“樂”卻可以使不同階層的人和睦共處,彌補“禮”造成的差異??梢哉f,先秦樂論之“和”逐漸由“人神之和”延伸至個人修養的親和,乃至政治倫理中的和睦。

      先秦詩論主要以儒家詩論為主,其美學內涵主要表現為“溫柔敦厚”??鬃釉凇抖Y記·經解》中提出:“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認為詩可以用作對個人性格修養的教育。關于先秦詩論之“溫柔敦厚”,歷代文人對此有種種解釋??追f達在《禮記正義》中指出:“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薄稓J定四庫全書薈要·日講禮記解義》載:“《詩》之教溫潤優柔而不迫,而其意畢歸于忠厚也?!鄙鲜鰞蓜t注解的共同點是都要求人的內心和行為要“止乎禮義”,始終遵循“禮”,這與孔子所追求的政治理想相符合。然而,在強調“溫柔敦厚”的同時,孔子也認識到“溫柔敦厚”詩教的消極影響,即“《詩》之失,愚”。因此,主張在詩教的過程中要注意“中”,要適可而止,并以義理作引導。

     ?。ㄗ髡呦岛邶埥髮W文學院講師)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編輯:邵賢曼(報紙) 張雨楠(網絡)】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无码av专区最新-亚洲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云播-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address id="vfxff"><address id="vfxff"><nobr id="vfxff"></nobr></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vfxff">

    <address id="vfxff"></address><form id="vfxff"><nobr id="vfxff"><th id="vfxff"></th></nobr></form>

    <noframes id="vfx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