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全體與會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學術中國·2022”國際高峰論壇,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即將落下帷幕。作為論壇的承辦者,我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對各位專家學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誠摯敬意和衷心感謝!
兩天來,百余位中外著名學者圍繞本次論壇的主題——“大變局中的文明:中國與世界”,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文學、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國際關系學等多學科、多維度、多層面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從剛才5個平行分論壇代表介紹的情況看,大家交流了思想,辨析了問題,探討了學術,增進了友誼。論壇取得了豐碩成果,讓我們充分領略了思想創造之美、文明互鑒之美、學術交流之美。
論壇彰顯了思想創造之美。與會專家聚焦本屆論壇的主題,發表了許多原創性的思想、理論和觀點,令人腦洞大開,美不勝收。這是“學術中國”國際高峰論壇的主要宗旨,也是本屆論壇的重大特色。法國近代思想家帕斯卡爾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碑斀袷澜?,大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經濟復蘇乏力與通脹壓力疊加,烏克蘭危機與地區沖突加劇,天下很不太平,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面臨新的重大考驗?!笆澜缭趺戳??”“人類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之問”“世界之問”,非常急迫地擺在世界各國政府、人民和思想家面前,人類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力量,更加渴望能夠解答時代課題、世界難題的原創性思想,更加呼喚有穿透力和引領力的思想之光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需要意味著匱乏,渴望意味著不滿足,呼喚意味著改變和創造。
“學術中國”國際高峰論壇愿竭誠為思想的創造、傳播而盡綿薄之力。
論壇彰顯了文明互鑒之美。來自世界各地、擁有不同膚色和語言的專家學者,圍繞同一個主題,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平等對話與交流,這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盛舉。文明因多樣而豐富,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鑒而發展。人類告別蒙昧與野蠻,告別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這是人類的偉大,更是文明的榮光。本屆論壇上,中外專家達成一個共識,所謂“文明的沖突”既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常態,更不是人類文明進步之道。歷史經驗啟示我們,相互尊重代替霸凌欺蠻,平等對話代替對抗沖突,互學互鑒代替傲慢自大,是世界文明繁榮進步的必由之路。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既連綿不絕又不斷開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本身就是對世界文明進步的重大貢獻。中國古代的先哲說過,“和而不同”,中華文明無意也不會對世界其他文明構成沖突和挑戰,從不拒絕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互學互鑒,共同發展,既是中華文明對世界各國文明的態度和愿景,更是文明進步的方法和境界,是文明興盛的動力。
“學術中國”國際高峰論壇愿竭誠為世界各國文明之間的互學互鑒和人類文明進步而盡綿薄之力。
論壇彰顯了學術交流之美。中外不同學科領域的著名學者,圍繞共同的主題,展開深度的學術對話,這既是“學術中國”國際高峰論壇的宗旨,也是論壇的顯著特色。通過對話交流,大家普遍感到,長期以來過細的專門化、碎片化、學院化的學科劃界,已經愈益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嚴重制約思想的發展、學術的繁榮和文明的進步。時代提出的問題是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的,越是重大時代問題,其綜合性、戰略性、系統性就越強,而囿于傳統的學科劃分,對這些重大時代問題,常常感到束手無策,或者將問題肢解得支離破碎,從而既不能解讀問題,更不能解決問題。學科不是私人領地,學術不是“山頭”“江湖”。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積極參與世界范圍的百家爭鳴,為世界學術的發展作出中國學術界應有的貢獻,迫切需要打破傳統學科的壁壘,深化跨學科的學術對話交流,抹去“學術泡沫”,重新研究基本理論、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在不同學科的交匯點上開辟學術發展新的天地。
“學術中國”國際高峰論壇愿竭誠為跨學科的學術對話交流、為世界范圍的百家爭鳴而盡綿薄之力。
從首屆開始,論壇就秉持“以文入會”“以文會友”的原則,與會專家的發言,將分別在我們的刊物、報紙和網站上公開發表。我們真誠感謝專家們的信任和支持!
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說過:“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薄皩W術中國”國際高峰論壇剛剛舉辦兩屆,萬事開頭難,久久為功更難。我們深知,論壇的組織還有許多疏漏,敬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關于下一屆論壇的主題,從現在起向學術界征集,歡迎大家貢獻智慧。我們相信,有賴于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關心幫助并踴躍參與,“學術中國”國際高峰論壇一定能夠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辦出持久的影響力。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輯方軍2022年8月27日在“學術中國·2022”國際高峰論壇閉幕式上的致辭,本報發表時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