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方志編修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即已發端,“方志”一詞則首見《周禮·地官》。
秦漢
東漢時期出現了地方志的雛形,如地記、郡書、圖經等,記載一定行政區域的山川、風土、物產、人物等情況。地記、郡書在魏晉南北朝得到發展和繁榮。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地記發展繁榮時期。以人物為主要內容的有耆舊傳、先賢傳等,以地理風俗為主要內容的有異物志、水道記、山水記(或山川記)、地記、風俗記等。多為私人撰修。
隋唐
隋唐時期,朝廷號令編纂圖經(圖志、圖記),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置沿革、地名的由來、山河的走向、物產、風俗民情和名勝古跡等。
兩宋
兩宋時期,多次編纂全國性總志,官修、私修志書達四百余種,方志內容更加全面、豐富,體例形式漸趨穩固,體例基本定型。
元朝
元代創修《大元大一統志》,開創了一統志編修的先河。
明朝
明代修志事業十分興盛,方志編修日益制度化,朝廷多次頒布修志詔諭,制定統一凡例。永樂十年(1412)頒布的《修志凡例》,是已知中國最早頒布的志書編纂法令。
清朝
清代方志編修進入封建時代的全盛時期,“雖僻陋荒岨,靡不有志”(乾隆《蓬溪縣志》),官修性質進一步明確。大批學者參與修志,如戴震、章學誠、孫星衍等,學術爭鳴活躍,初具方志學學科意識;章學誠更是被梁啟...
民國
民國時期,志書的體例和記述內容開始隨時代演進而發生變化,方志開始向近代轉型。許多著名學者親自參與修志,方志體例與編纂方法均有所發展,名志佳志迭出。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全國開展了兩輪大規模地方志編修工作,編纂出版大批志書、年鑒及地情書,整理了大量的歷代方志,形成了龐大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群。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5·17”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求我們將最優秀的學術思想與成果記錄成...
查看詳情深港具有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
查看詳情系列專題紀錄片《江蘇省情影像志》開播儀式在南京舉行。
查看詳情2023年11月12—25日,2023年第二期、第三期全國地方志工作機構新任負責人培訓班在山東濟寧政德教育干部學院舉辦。
查看詳情2023年11月28日上午,國家方志館粵港澳大灣區分館(以下簡稱粵港澳大灣區分館)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在珠海召開。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查看詳情11月27—30日,2023年國家方志館分館建設研討會在廣東省珠海市召開。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崔唯航出席并講話;中國地方志...
查看詳情《云南省地方志工作條例》已由云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于2023年11月30日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
查看詳情希望各省級地方志工作機構積極支持試點單位的工作。
查看詳情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全面檢閱年鑒編纂成果,進一步提升年鑒編纂質量,全力推動年鑒事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年鑒工作...
查看詳情茲定于11月13—17日在江蘇省揚州市舉辦2023年全國地方志系統信息化業務培訓班。
查看詳情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中央外辦、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等10部門聯合印...
查看詳情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方志文化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探究運河文...
查看詳情2023年11月30日下午,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崔唯航到廣州市地方志館調研,其間出席《廣州市扶貧志》出版向社會贈閱發布會...
查看詳情《江西省扶貧志》《江西省全面小康志》(以下簡稱“兩志”)初審會在南昌召開。
查看詳情2023年11月22日,由南寧市地方志辦公室主辦的《南寧市扶貧志》編纂業務培訓會召開,市方志辦黨組書記、主任黃漢鋒出席并講話,副主任、...
查看詳情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牽頭組織,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協作辦共同編纂的《廣州市扶貧志》,2023年10月23日付印...
查看詳情2023年10月30至11月3日,全國扶貧志編纂業務研修班在江西贛州舉辦。
查看詳情力求編出展現上海實力、體現上海特色、彰顯上海精神的精品佳志。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