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閆勇)2023年10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和國家全球戰略智庫主辦的《生產性金融:中國海外貸款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報告發布會暨“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生產性金融:中國海外貸款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報告指出,基于世界銀行公開數據的經驗研究表明,獲得來自中國的主權貸款可以使債務國人均GDP增速提高0.6-1個百分點,且這一效應具有統計顯著性。與此相對,美國和世界銀行貸款的經濟增長效應不顯著,甚至會產生顯著負面影響。相比美國和世行貸款,中國貸款在撬動私人部門資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資本形成和助力工業發展方面具有突出優勢。中國貸款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大于其債務積累效應,不僅不會加劇,反而可以緩解債務國的償債負擔。綜上,中國海外貸款具有“生產性金融”的特征,可以顯著促進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以不斷增強的償債能力來確保債務可持續性,最終形成“融資—投資—還款”的良性循環。
與會嘉賓圍繞發布會主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徐奇淵主持。他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建設過程中,國內外對于中國海外貸款促進債務國經濟發展的有效性存在一些誤解,該報告就是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數據的研究、邏輯的分析以及案例的剖析。在未來,“一帶一路”的投資需要繼續平衡政府和市場兩個手段,政府可以對于海外貸款業務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比如規則和標準,在此基礎上由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國家全球戰略智庫首席專家張宇燕指出,當前恰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國在促進發展中國家資金融通、基礎設施建設、疏通當地發展瓶頸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得到了共建國家普遍贊譽,也特別需要在理論上加以總結提煉。這份報告從中國海外貸款會促進還是抑制債務國的經濟增長、中國貸款與傳統債權人的差異、增長效應的來源三個方面有力回應了對中國貸款的一些誤解聲音。張宇燕邀請與會代表就報告的現實意義、理論價值以及提升的空間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倡議各單位就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資金融通貢獻更多理論與實踐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熊婉婷指出,美西方所鼓吹的“債務陷阱說”缺乏經驗事實依據,沒有認識到中國貸款在其他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忽視了有關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公共資產的再融資和債務風險緩解功能。這種負面輿論不利于全球發展,反而會加劇全球發展融資赤字。中國海外貸款之所以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有三方面原因。其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債務融資合作,是中低收入國家的發展需求和我國比較優勢的契合點。其二,中國海外貸款具有資金規模優勢和耐心資本特征,更能滿足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外部融資需求。其三,共建“一帶一路”和全球發展倡議的提出促進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政府合作,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了更多機遇。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院訪問學者、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中心資深學者、世界銀行前資深經濟學家王燕表示,報告有詳實的理論框架與數據,有力反擊了美西方關于中國貸款成為“債務陷阱”的誣蔑。王燕還指出,公共資產是固定資產,中國貸款給債務國增加了公共資產,即資本的存量,能夠改變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提高他們出口的能力,從而形成長期的債務可持續性。中國貸款所支持的基礎設施項目還可以幫助東道國緩解有關方面的發展瓶頸。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研究所所長、國際發展合作研究院院長黃梅波表示,在“一帶一路”的推進過程中,中國的國際發展融資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的海外貸款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提供了規模龐大、難以替代的融資支持。通過拉動貿易投資的增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共贏,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編輯部主任高凌云研究員從實證分析的視角對報告進行了點評。高凌云認為,這篇報告經受了嚴格的匿名專家評審,其數據來源可靠,對相關背景認識深入、實證方法嚴謹,結論經得起考驗。報告的核心創新點在于,比較了其他債權人與中國的海外貸款在促進債務國經濟增長方面的不同之處,并提出了成熟的分析框架,為反駁與主權貸款相關的所謂“中國威脅論”提供了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