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借鑒“精準扶貧”成功實踐,從相對粗放調控走向“精準調控”, 系當前經濟形勢下宏觀調控工作的必由之路,也是黨中央圍繞宏觀調控方式提出的明確要求??梢詫⑸钪械臄D牙膏道理引申于宏觀調控實踐,將“精準調控”理念下的擴張性宏觀政策操作方式形象描述為“擠牙膏式擴張”。實施“擠牙膏式擴張”,意在強調調控的精準度和針對性,凸顯調控的質量和效益。為此,一方面,要恰當把握好“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與“統籌發展和安全” 兩個參照系,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堅持同既往的宏觀調控方式比較著做、對比著干,為擴張性宏觀政策操作設置約束條件,不僅要將前期的擴張性宏觀政策調控作為前車之鑒,而且要將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于宏觀調控工作各領域和全過程;另一方面,要在既往一系列常規性工作的基礎上,添加成本效益分析與“對癥下藥”檢驗兩道工序。不僅要堅持完整、準確、全面地評估政策得失,讓成本和效益因素同時加入宏觀政策效應分析進程并實現兩者對沖,而且要堅持對癥下藥,靶向施策,讓政策和改革各歸其位、各謀其政。
一、從“精準扶貧”到“精準調控”
“精準扶貧”一詞,系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作為粗放扶貧的對稱,“精準扶貧”意在強調扶貧方式的精準度和針對性——在矯正扶貧項目相對粗放“漫灌”的基礎上,對扶貧對象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實行“靶向施策”。
“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精準”。在我國反貧困的成功實踐中,“精準扶貧”無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將反貧困的成功實踐引申于宏觀調控操作,如果說由相對粗放到“精準”“靶向”集中體現了扶貧方式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那么,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宏觀調控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歷史性變化,就是由相對粗放走向更加精準、更加有力。
面對當前經濟運行呈現的新的困難挑戰,特別是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經濟恢復進程,2023年7月24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了“要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加強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的戰略部署??梢哉J為,“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實質是對宏觀調控方式提出的明確要求,標志著我們黨對宏觀調控規律的認識以及對宏觀調控藝術的把握上升到了一個新的更高水平。
事實上,追溯一下近幾年我國宏觀調控領域走出的演變軌跡,便可以發現,諸如“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合理把握宏觀調控節奏和力度,精準有效實施宏觀政策”“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積極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钡确矫娴淖盅?,一再呈現于黨中央圍繞宏觀政策調控的決策部署之中。
既要實施宏觀調控,又要做到精準有力,瞻前顧后,仔細權衡,將可能由此涉及的各種因素一一納入視野,一個務實且管用的操作方式選擇,就是借鑒“精準扶貧”“靶向施策”的成功實踐,在宏觀調控上實行“精準調控”“靶向施策”。
立足于當前經濟形勢,注意到“ 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的方向是實施政 策擴張,也可以將旨在實施政策擴張的“精準調控”“靶向施策”操作方式, 具體表述為“擠牙膏式擴張”。
二、什么是“擠牙膏式擴張”?
所謂“擠牙膏式擴張”,是一種類比,系對于擴張性宏觀政策操作方式的形象性描述。生活中的擠牙膏道理,至少可以分解為如下三層含義:(1)擠牙膏要對準牙刷,確保牙膏擠到牙刷之上;(2)擠牙膏要限于刷牙之時,確保牙膏不挪作非刷牙之用;(3)擠牙膏要有所節制,確保擠出的量不溢出于牙刷之外。
類比生活中的擠牙膏道理,可以發現,在致力于實施逆周期調節、奔著擴張社會總需求的目標而去這一點上,“擠牙膏式擴張”與其他的擴張性宏觀政策操作方式并無兩樣。但是,(1)有別于“開閘放水式擴張”可能導致“大水漫灌”,“擠牙膏式擴張”更加講究擴張的精準有效,更加注重擴張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加強調找準擴張的發力點;(2)有別于“扭開水龍頭式擴張”可能導致“任水流淌”,“擠牙膏式擴張”更加講究擴張的適時,更加注重擴張節奏的把握,更加強調擴張的有所節制;(3)有別于“滴灌或噴灌式擴張”可能導致“水流外溢”,“擠牙膏式擴張”更加講究擴張的適度,更加注重擴張資源的配置效率,更加強調擴張的可持續性。
換言之,“擠牙膏式擴張”并不是不要實施逆周期調節,而是要走出“大水漫灌”“任水流淌”抑或“水流外溢”陷阱,實施更加精準有效、更富有針對性的逆周期調節。也不是不要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而是要通過更加精打細算、更加適時適度的配置政策資源,加大建立在將“好鋼用在刀刃”基礎上的宏觀政策調控力度。
三、為什么要實施“擠牙膏式擴張”?
之所以要如此鄭重提出“擠牙膏式擴張”這一概念,之所以要對“擠牙膏式擴張”的顯著特征及其與其他擴張方式的異同點作如此詳細的闡釋,一個十分重要而關鍵的考量就在于,相對于既往,我們身處的歷史方位變化了。
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重大歷史轉折。其間所發生的最基本、最突出、最深刻變化,就是發展理念變了。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想問題、干事情,在高質量發展階段謀劃經濟發展、實施宏觀調控,特別是談論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 必須始終聚焦于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正式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就在于強調新發展理念對于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把新發展理念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指揮棒、紅綠燈。認識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每一條都對應著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板弱項、圍繞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著力點而一一展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堅持問題導向,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的重要指示精神,可以立即指出的一點是,在實現發展理念轉換之后的今天,在實現發展階段轉換之后的今天,決不能不假思索、不加區分地簡單復制、原樣搬用既往的宏觀調控老思路、老套路。故而,立足于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經濟實情,以新發展理念為最重要、最主要內容的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引領,從聚焦于調控質量和效益出發,搞清楚我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實為當前實施宏觀政策調控的關鍵點和要害處。
為此,恰當把握好兩個參照系,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堅持同既往的宏觀調控方式比較著做、對比著干,堅持與既往的宏觀調控操作方式有所不同, 甚至大不相同,堅持以匹配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理念、思想和戰略實施宏觀調控,可能是十分必要的。
參照系之一:“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2013年7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時期。作為“三期疊加”之一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的“前期刺激政策”,顯然特指2008— 2010 年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實施的擴張性宏觀政策。作為“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所“消化”的對象, 顯然特指擴張性宏觀政策遺留下的消極或負面作用——“大水漫灌”后遺癥。
必須指出,古往今來,任何擴張性宏觀政策都是積極與消極、正向與負向作用兼具。有所不同的,僅在于兩者之間的力量對比——孰大孰小。故而,任何擴張性宏觀政策的實施,都須在盡可能多的發揮其積極或正向作用的同時,努力將其消極或負向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這是宏觀政策調控的基本常識。
基于總不能在同一地方兩次摔倒的人生道理,當前的擴張性宏觀政策配置,無疑應在兩個方面同時著力: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努力將擴張性宏觀政策的積極或正向效應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必須極其小心地避免擴張過度、謹防用藥過猛, 努力將擴張性宏觀政策的消極或負向效應最小化。
簡言之,實施“擠牙膏式擴張”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在于為擴張性宏觀政策操作設置約束條件:以前期的擴張性宏觀政策調控作為前車之鑒,在充分發揮擴張性宏觀政策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作用的同時, 見微知著、未雨綢繆,加強戰略預判和預警,確保不再次落入另一個“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從根本上說來,這是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調控的一個關鍵著力點和著重點。
參照系之二:統籌發展和安全
2015年5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從那以后,在幾乎每一個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場合,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強調處理好發展和安全關系、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發展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對各種可能危及安全的因素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笔录?。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不僅首次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而且圍繞“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守的原則,將既往的“四個更”拓展為“五個更”——在“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基礎上添加了“更為安全”,從而形成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的全新概括。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最本質特征,從一開始便鎖定于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之所以要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之所以要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集中凸顯和強調的則是“安全”二字,實質是奔著統籌發展和安全而去的(高培勇,2021)。事情表現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各項操作上,其實質則存在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深層考量之中。亦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S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習近平, 2022)。
宏觀調控領域當然也不例外。既要發展,又要安全。認識到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和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三者之間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實是一個統一體,在涉及宏觀調控的考量中,力爭把可能帶來重大風險的隱患發現和處置于萌芽狀態,力爭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恰當地實施宏觀調控、讓擴張性宏觀政策配置充分體現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要求,這對于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時期的中國來說,顯然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現實考驗。
簡言之,面對當前超出預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和更為嚴峻復雜的經濟發展環境,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將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于宏觀調控工作各領域和全過程。只有在擴張性宏觀政策配置中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線,才能經受住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新安全格局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保障。只有在宏觀調控中更多考慮經濟安全因素,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這也是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調控一個不可或缺的著力點和著重點。
說到這里,重溫2023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圍繞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的一段概括性表述,肯定會進一步加深我們的認識:“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范風險,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四、怎樣實施“擠牙膏式擴張”?
一個躲不開、繞不過,必須回答的關鍵問題是,在實踐層面,該怎樣實施“擠牙膏式擴張”?具體又該做些什么?著眼于上述兩個參照系,舉凡擴張性宏觀政策的配置,都要在既往一系列常規性工作的基礎上,從制度建設層面著力添加兩道工序。
添加工序之一:做成本效益分析
任何經濟活動都系成本和效益并存,都須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上,堅持增效益、降成本,或者努力實現最大化效益、最小化成本。既要增效益,又要降成本,這既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又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常識。
作為宏觀經濟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宏觀調控當然也不例外。在理論上,衡量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標尺——“帕累托效率準則”所強調的,就是宏觀經濟活動上的任何措施,都應當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宏觀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觀上的所失”。這既是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又是宏觀調控的基本常識。
舉凡政策擴張,總要付出相應代價去實現政策目標。放眼全局而不計局部得失,必要時寧肯以局部的損失換取全局目標的實現,固然是現代宏觀經濟學一再強調的基本原則,但是,無論如何,必須認識到,這一基本原則所隱含的前提條件是:至少就全局而論,政策效益終歸要大于政策成本。只有得大于失,才干,才能干。
應當特別指出,成本效益分析恰是我們在宏觀調控領域面臨的一個突出短板、漏項。稍微留意一下在各種場合所能聽到、讀到以及談到的有關宏觀政策分析問題的言論,就會發現,人們通常關注的主要是政策效益,圍繞該實行什么樣的宏觀政策或宏觀政策的劑量應該有多大而展開。與此同時,人們很少關注政策成本,或很少談及這一話題。抑或偶爾談及,也非作為與政策效益平行、放在同一層面加以對稱分析的因素。
關鍵的問題在于,倘若這一短板不及時補上,倘若這一漏項不及時填充, 長此以往,且不說再次落入“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隱患猶在,單就宏觀政策配置效率而論,因成本可能被“漏記”“少記”致使宏觀政策效應分析不全面、不充分、不準確甚至宏觀政策配置失當,也并非沒有可能。
有鑒于此,當前的擴張性宏觀政策配置,亟待添加一道工序——做成本效益分析。舉凡宏觀政策配置,都要把所有相關的成本和效益計算清楚。不能只講效益,不講成本?;蛘?,只論證因此取得的效益,不論證因此而付出的成本。
這里所說的成本和效益,既包括直接的成本和效益,也包括間接的成本和效益;既包括實物的成本和效益,也包括貨幣的成本和效益;既包括客觀的成本和效益,也包括主觀的成本和效益;既包括有形的成本和效益,也包括無形的成本和效益,如此等等。
進一步說,從統籌發展和安全出發,政策成本的紅線,就是風險,也就是安全底線失守。其中,最重要、最關鍵、最具底線意義的風險,是財政風險。無論什么樣的擴張性宏觀政策,都不能以觸發、引發區域性和系統性財政風險為代價換取政策目標實現。無論從哪方面看,這都是一條非牢牢記住、非遵守不可的鐵律。要以守住財政安全為紅線和底線,將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于宏觀政策配置和宏觀調控工作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一旦成本效益分析納入宏觀政策配置制度體系、付諸于宏觀調控實踐, 隨著成本不再被“漏記”“少記”或被“漏記”“少記”的空間得到極大壓縮, 成本因素和效益因素同時加入宏觀政策效應分析進程并實現兩者對沖,一個極其重要的成果便會立刻顯現出來:那些效益雖看起來不小,但扣除成本之后可能微不足道甚至得不償失的項目,便可被過濾掉。那些表面看起來很重要、很必要,但存在“大水漫灌”隱患,甚至有可能危及財政金融安全的操作,便可被排除掉。于是,順理成章,宏觀政策配置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從而更契合、更匹配當前的宏觀調控之所需。
這意味著,完整、準確、全面地評估政策得失,成本效益分析絕非可有可無、可添加可不添加的選項,而是繞不開、躲不過,必須排上制度建設日程、非加做不可的一道必答題。以此為基礎,方可確定當前的宏觀調控該做什么、該做到什么程度。
添加工序之二:做是否“對癥下藥”檢驗
導致經濟下行或同經濟下行有關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是一個長長的清單。其中,既有外部的矛盾和問題,也有內部的矛盾和問題;既有周期性的矛盾和問題,也有結構性和體制性的矛盾和問題;既有老的矛盾和問題,也有新的矛盾和問題。如此繁多的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在一起,便不能不仔細地區分病因,不能不有針對性地分別用藥。
對于短期的、外部的或周期性的矛盾和問題,逆周期調節所產生的對沖效應,是對路的。擴張性宏觀政策所發揮的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作用,也是可以奏效的。但對于長期的、內部的或結構性、體制性的矛盾和問題,逆周期調節、擴張性宏觀政策就不那么對路、也不那么奏效了,只能依賴于制度變革,以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動加以應對和解決。
既不能將所有矛盾和問題不加區分地“一鍋煮”“一勺燴”,更不能企望依賴擴張性宏觀政策單一手段解決或應對所有矛盾和問題,這是在宏觀調控問題上必須牢牢記住的基本事實。我們不僅要通過實施逆周期調節、啟用擴張性宏觀政策應對來自于短期的、外部的或周期性的矛盾和問題,而且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應對來自于長期的、內部的或結構性、體制性的矛盾和問題,這是在面對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問題上必須謹慎把握的基本原則。
引申一步說,當前我們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并非平行關系。其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具“牽牛鼻子”意義的壓力是預期轉弱。只要預期轉強,需求和供給層面的問題都可隨之化解,或在相當程度上化解。擴張性宏觀政策只適宜對沖短期影響,緩解類如預期轉弱這樣的壓力,必須依靠制度變革,依靠營商環境的改善。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反思起來,在既往的擴張性宏觀政策實踐中,之所以會存在用藥過猛、擴張過度現象,之所以會存在滋生“大水漫灌”隱患的土壤,其成因,或者至少部分成因存在于寄希望“逆周期調節”一味藥醫治幾乎所有矛盾和問題的處方之中。
一旦講究“對癥下藥”、一旦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經過病因和處方分解、過濾、篩選之后,對于擴張性宏觀政策的需求自然會相應減下來, 落在全面深化改革肩上的任務自然會相應增上去。這一減一增之間,不僅可極大地提升擴張性宏觀政策的配置效率,讓其靶向更精準、劑量更適當、節奏更有效,有效消除滋生“大水漫灌”隱患的土壤。而且,一個更為重要的成果在于,以此為契機,政策和改革可以各歸其位、各謀其政。一手抓逆周期調節政策安排、一手抓全面深化改革行動,讓兩者各揚所長、相得益彰的操作落實落地,形成共謀高質量發展合力,實乃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的必由之路。
這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能包治百病的“萬應良藥”。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特別是面對新的困難挑戰而形成的對于擴張性宏觀政策的異常強烈需求,決不能“病急亂投醫”,而必須首先靜下心來仔細研究擴張性宏觀政策在解決哪些問題上有效?在解決哪些問題上有心無力?要避免政策軌道“擁擠”“塞車”,不要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擴張“包打天下”。要堅持政策的歸政策、改革的歸改革。橋歸橋、路歸路,對癥下藥,靶向施策。
五、簡短的結語
在宏觀調控實踐中,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始終聚焦提升調控質量和效益,是一件表面看似抽象、實則非常具體,表面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復雜,表面看似容易、實則非常困難的事情。其間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礙,莫過于“慣性思維”的纏繞。告別“慣性思維”,以實際行動做好當下的宏觀調控工作,需要付出較之既往更大、更艱苦的努力。
為此,不斷地警醒、反復地告誡自己:我們身處的是高質量發展階段而非高速增長階段,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宏觀調控操作方式大不同于高速增長階段,實在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