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社會意識實驗室簡介
西南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社會意識實驗室是四川省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依托,掛靠馬克思主義學院。實驗室總面積約300平方米,特設“學術委員會”和“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聘請包括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在內的高層次學者擔任委員。實驗室由三個分中心構成:人工智能與意識形態實驗中心,主要涉及人工智能與意識形態學理研究、運行擬態、治理、風險識別與防控等實驗研究;人工智能與社會心態實驗中心,主要涉及智能社會的“人-機”情感互動、社會關系擬態、社會心態演化、社會關系影響等實驗研究;人工智能與社會關系實驗中心,主要涉及智能化賦能社會的風險和新范式案例等實驗研究。
西南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社會意識實驗室著重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實驗室誠邀相關研究方向的專家、青年學者、優秀博士研究生以加盟、講學、課題聯合攻關等方式開展交流合作。詳情可聯系景老師,電話15184357799。
第一屆人工智能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交叉研究論壇暨西南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社會意識實驗室揭牌儀式順利舉行
2023年5月27日,由西南交通大學主辦,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人工智能與社會意識實驗室承辦的第一屆人工智能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交叉研究論壇在成都市金河賓館舉行。西南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順洪,四川省社科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羅仲平,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邱澤奇,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韓冬雪,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田永鴻,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吳滿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王伯魯,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閆坤如,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謝瑜,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教授楊一帆等校內外百余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
會議現場
論壇開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學文科學部執行主任張雪永教授主持。
張雪永主持開幕式
王順洪代表西南交通大學向本次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向積極支持本次論壇的專家和青年學子表示衷心感謝。王順洪指出,人工智能是決勝數字文明時代的核心要素,馬克思主義學院和人工智能與社會意識實驗室要以本次論壇為重要契機,加強人工智能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交叉研究,推動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西南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順洪致辭
羅仲平代表四川省社科聯對本次論壇致以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羅仲平表示,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建設是加強新文科建設的重要措施,在實驗室建設的起步階段,要著力整合各項資源,發揮集群優勢,推動方法、理論、成果創新,加強協同創作,實現優勢互補,為“雙一流”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四川省社科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羅仲平致辭
上午9:30,王順洪、羅仲平共同為人工智能與社會意識實驗室揭牌,并為在場的人工智能與社會意識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
人工智能與社會意識實驗室揭牌儀式
邱澤奇以《數字化與文科范式革命》為主題進行了發言。邱澤奇介紹了文科范式的三次革命,即學術革命、計量革命和智能革命,邱澤奇提出,文科范式的智能革命,正在建立文科研究的新的智能范式,而數字化,正是推動智能范式革命的主導力量,利用數字化的機遇,使文科研究重新以整體的方法認識人類社會。邱澤奇指出,文科范式的第三次革命經歷了四個階段,即素材像素化、像素數據化、數據理論化和理論智能化,這四個階段構建了知識創造、生產、服務的一體化模式。
邱澤奇發言
韓冬雪以《人工智能與意識形態工作結合的時代意義》為主題進行了發言。韓冬雪認為人工智能與意識形態工作結合具有重要時代意義,人工智能作為一種科學方式,可以通過實證的方式,對社會成員進行意識形態灌輸,推動意識形態工作與時代更好地結合,同時,人工智能為有效地向社會成員進行意識形態灌輸提供了技術支持。人工智能實驗室作為開展人工智能與社會意識研究的重要陣地,要發揮好科學服務于人文的牽引作用,有效推動人工智能與意識形態工作相結合。
田永鴻以《從大模型到AI for Science:一場影響遍及全社會的科技與產業革命》為主題進行了發言。田永鴻指出,人工智能呈現加速突破、應用驅動的新趨勢,正在深刻影響甚至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科技、經濟、社會和安全格局。人工智能促進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AI高端人才的稀缺與大量重復性勞動崗位被AI替代的矛盾,可能導致社會穩定、貧富差距等問題。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只有以人為本的AI,才能促進人工智能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吳滿意以《數字焦慮與主體性建構》為主題進行了發言。吳滿意提出,在當今的網絡技術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數字焦慮成為了普遍現象。導致數字焦慮的原因是多樣的,數字過載、信息不對稱、信息的競爭性內卷等都會導致人們的數字焦慮。數字焦慮的本質是主體身體、心理被計算,被算法規則所牽引。數字焦慮是大數據時代人的主體性的一種常態化表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新的主體性建構,要正確處理好大流量到正能量的關系,進行觀察思考和行為選擇。
王伯魯以《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當代內涵》為主題進行了發言。王伯魯認為挖掘、提煉和概括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當代內涵,是當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科技觀伴隨著時代變遷尤其是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而演進,只有緊跟時代前進步伐,直面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活動、最新成就以及豐富鮮活的社會科技化實踐,才能從中窺探和發現當代科技發展所展現出的新屬性、新特征、新機制、新規律。
閆坤如以《數字勞動正義困境及其價值追尋》為主題進行了發言。閆坤如提出,數字勞動相對于傳統勞動呈現出了勞動空間的拓展、勞動時間的延長、勞動強度的提升等新的特征,使得數字勞動剝削具有延伸性、隱蔽性、虛擬性等特點。數字勞動導致數字勞工的主體性日益衰弱,數字勞動的“娛樂化”使得數字剝削更加隱蔽。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數字勞動正義,需要喚醒數字勞工的主體意識,增強數字勞工的主體性。
謝瑜以《人工智能情感的本質及其異化的可能》為主題進行了發言。謝瑜認為人工智能情感的本質是對人類情感的技術模擬、數據還原和抽象呈現。人工智能雖然能夠通過數據抽象呈現人的情感,但可能導致情感物化、情感失真、情感枯竭等問題,存在情感異化的風險。謝瑜提出,破解人工智能情感異化需要厘清技術邊界、重塑人際情感交往、回歸情感的本真性。
楊一帆以《人工智能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進展、問題與對策》為主題進行了發言。楊一帆從戰略向導、政策引領、建設應用、理念先導等方面探尋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城市社區治理的發展方向,提出要以AI技術撬動城市社區治理革命性演變,構建“人-機-物”高度耦合的智慧治理共同體,建設有治理韌性的現代社區,在賦能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讓社區成為滋養每一個居民積極有序參與治理的土壤。
會議下午進行了分論壇討論。
分論壇討論主要涉及四方面內容:
一是關于人工智能本質特征的理論思考。單嘯洋分析了人工智能的認識本質,認為人工智能的認識活動本質上只是人認識活動的新形式。王瀟毅以科林格里奇困境引入,系統論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倫理治理重要論述的形成邏輯、科學內涵和現實意義。王迎迎分析了我國人工智能倫理研究的演進脈絡、探討了與人工智能倫理相關的核心議題,并對于人工智能倫理研究的未來進行了展望。查有梁介紹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信息科學原理以及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認為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人機環境融合研究。覃世艷闡釋了馬克思的出場邏輯分析、結構分析等機器分析思想,認為它能給予我們整體主義、歷史主義等方法論啟示。
二是關于如何開展智能社會治理和教育變革的研究。任凱利提出了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的邏輯理路、價值意蘊與實踐進路。張露露以賦能理論視角審視了數智賦能基層協商治理的工作。李世敏、毛璐分析了智能社會研究的七大熱點,認為智能社會的法律秩序、哲學反思、治理等都將是未來該領域的熱點問題。丁科從自然生命價值、社會生命價值和精神生命價值三個角度,分析了高校大學生生命價值面臨的困境,并分別提出了相應對策。胡平基于克拉里對數字資本主義的批判,強調資本邏輯使互聯網造就了“數字焦土”,因此應當促使資本邏輯轉向生命邏輯,以“生命感知”重建“共同生活”,借助“身體感知”回歸生命共同體。袁雨宸研究了人工智能時代精神生活的真實問題,對超人工智能時代精神生活狀況及其不可能性進行了論證,認為弱人工智能時代精神生活的真實問題是技術異化與文明危機,應該揚棄技術異化的文明路徑及思想方向。李鵬飛分析和解讀了人工智能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人工智能雖然賦予勞動以新的呈現方式,但是其本質是人的勞動。人工智能會強化勞動階級的主體性,但不能自發地消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三是關于人工智能與意識形態工作結合的研究。李穎凱研究了新時代把握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的路徑,她指出網絡對主體的認知、行為產生了整合和重構效應,使人產生了認知視域和主體行為的雙重異化,并對異化產生的根源和如何破解這種異化作了思考。韓碩對數據生存下主流意識形態認同風險進行了研究,指出當前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面臨價值生態重構、社會主體分化等問題,需要以善用資本要素、創新技術研發等方法為進路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認同。谷照亮探討了人工智能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智能思政”的視角對思政課教學創優及其實踐進路進行了探索。孫程芳分析了人工智能時代的國家文化安全的基本樣態,透視了文化安全潛藏的風險,并提出了破解文化安全風險的對策。蒙象飛指明了人工智能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認識心理困境,并提出要以拓展算法推薦池等對策應對?!?/p>
四是關于人工智能帶動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范式變革問題。景星維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方法之間存在的矛盾,并對如何運用實驗的研究方法補充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空白作出了思考。潘君豪對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人工智能的進展進行了概述,并提出要積極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人工智能問題的系列重大專項研究等建議。徐子明認為,人工智能可以量子力學化,從而為唯物論帶來新拓展,創造出認識論的新可能范式,即從傳統認識論到AI認識論與量子認識論。蔣成貴指出,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推薦,抓住算法推薦為網絡空間主流價值觀建設提供的新機遇,迎接它帶來的新挑戰。
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人工智能與社會意識實驗室負責人田永秀教授進行了會議總結,對各位專家學者、全體與會人員的協同支持表達了衷心的感謝。
田永秀進行總結發言
田永秀談到,本次學術論壇具有高水平、高質量、高期待的特點,參會的專家、學者從意識形態、社會治理、教育改革等各個方面探討了人工智能的挑戰、機遇和應對問題,體現出了非常高的學術水平。最后,田永秀指出,人工智能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的交叉研究,亟待我們不斷豐富完善,希望本次論壇能夠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界的研究范式變革,產出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主辦方供稿)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