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和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10月13日—15日,由中國人學學會與綿陽師范學院主辦、綿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人的全面發展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理論研討會在四川省綿陽市舉行。來自全國2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和學術期刊的40余名代表與會,展開深入的研討,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理路
中國人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豐子義指出,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上,現代文明始終是和現代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F代化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現代文明興起和演進的過程。從文明的高度來看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體現了我們黨的高度理論自覺,對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道路,順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世界文明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中國人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豐子義
關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人學意蘊,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崔新建教授基于對中國人學研究40年歷程的回顧,從學科建設和現實問題研究兩個角度梳理了人學研究的主要進展,提出人學研究的三大特點,即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基本理論作為學科的基石,以當代中國發展中的人的問題為主線,以當今中國學術和學科的發展為滋養。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崔新建教授
關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現代性基因,浙江大學龐虎教授認為,現代性并不是少數西方國家的“專利品”,中華文明也內生有豐富的現代性基因,只是囿于舊制度舊倫理的束縛,這些現代性基因未能得以充分激發。新時代應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本導向,以理論徹底為前提,以掌握群眾為動力,以放眼世界為視野,全面激發中華文明的現代性活力,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前景。
浙江大學龐虎教授
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與人的解放的辯證關系,西南財經大學唐曉勇教授提出,從“誰的解放和誰的現代化、人的解放和現代化的內容、如何推進人的解放和中國式現代化”,思考中國式現代化與人的解放之間的關系。四川大學王洪樹教授認為,人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與重要路徑,要從人的現代化反思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西南財經大學鄒平林教授從當代中國具體語境出發對“人的全面發展”作了多維審視,主張從歷史性、主體性、現實性、社會性、生成性、開放性與未來性確立問題考察的思維原則,把握人的全面發展的豐富內涵,并探究當代中國語境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西南財經大學唐曉勇教授
四川大學王洪樹教授
西南財經大學鄒平林教授
關于人的現代化的育人方法,電子科技大學吳滿意教授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育人是推進人的現代化的根本路徑;提出對數據育人概念的界定,“教育數據化和數據教育化”“思想數據化和數據思想化”的基本關系需要從學理上處理和鑒別。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李剛教授從守正創新的理論邏輯、思想體系的系統觀念、治國理政的實踐邏輯和民族復興的歷史條件四個維度論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分析其理論創新的動力、發展、思維等方法論特征,提出要深刻把握“第二個結合”的思想解放的重要意義、完整準確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積極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人的中國式現代化教育。
電子科技大學吳滿意教授
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李剛教授
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哲學意蘊
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首都師范大學陳新夏教授提出,要從文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來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認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體現社會發展的普遍性要求與特殊性問題。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徐春教授認為,正確理解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個民族的關系,推動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主干道上向現代文明發展,需要克服人的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片面性與全面性的矛盾,辯證理解民族性與世界性、民族特殊性與人的類普遍性的關系。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對中國人的現代性進行整體建構,目前人的發展程度還處在沒有完成超越人對人的依賴關系和人對物的依賴關系的雙重過渡性階段,同時要管控和縮小人的現代性的負面效應。
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首都師范大學陳新夏教授
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徐春教授
關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特質,陜西師范大學袁祖社教授指出,文明的本質是與人相關的各種對象性關系以及對象與自身關系狀態的合理化;面對文明史的悖論以及悖反性事實,馬克思唯物史觀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理論制高點,構成比較性意義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深刻的、內在性特質,以及有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鮮明特色和標識,構成中國式現代化之崇高的價值目標和境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翁賀凱教授認為,要從近現代中國變革的深度與廣度、黨的百年文化建設史把握理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意義,提出要整體把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內涵,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暨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為人類文明提供全新的文化起點。
陜西師范大學袁祖社教授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翁賀凱教授
關于人類文明新形態和文化新形態的辯證理解,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楊穎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文明層面的集中展現,與中華文明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黨的領導是最大優勢、發展是第一要務、文化是靈魂滋養,分別為人的全面發展和建設現代文明提供根本保證、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首都師范大學李基禮教授認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存在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和作為文化新形態兩種理解,這種兩種理解包含著不同的制度辯證法;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包含著社會主義制度辯證運動過程;作為人類文化新形態,包含著社會制度(社會規范總和)與文化意義世界間的辯證運動過程。許昌學院周耀宏教授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由“第二個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五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實踐中成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凸顯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中國式現代化為基礎的本質特征。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楊穎
首都師范大學李基禮教授
許昌學院周耀宏教授
關于新文明理念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統領作用,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黨委書記羅文東研究員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文明理念系統回答了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化拓展了文明發展的本質規律的認識,對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成果為指導、以新文明理念為統領,要有正確的態度和原則,堅定自信自強、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青島理工大學李龍強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是關于社會文明發展的科學理論;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文明;中國共產黨提出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大文明觀是文明新形態的世界語境;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文明之路,是創新國際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綿陽師范學院李超教授認為,制度是人創造的,人始終是制度的主體、主管和主宰;關鍵問題在于什么樣的人,即能創造制度又能充分把握和駕馭制度、管好制度,讓制度不走偏、讓制度不斷適應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人和制度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黨委書記羅文東研究員
青島理工大學李龍強教授
綿陽師范學院李超教授
三、“兩個結合”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關于“兩個結合”的歷史演進,中央黨校王巍教授指出,由于歷史和時代條件不同,“第一個結合”側重強調的是客觀的社會實際,也包含著文化因素,這是作為廣義的文化;“第二個結合”側重強調的是歷史文化的實際,這是作為狹義的文化;“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既包括打破西方話語的禁錮,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又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正本清源、返本開新。中央財經大學王淼教授認為“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在“兩個大局”背景下我國的思想強國之舉,結合的前提是契合;黨的百余年歷史也是推進“第二個結合”雙向互動、彼此成就的進程;作為思想解放的“第二個結合”,實質上回答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向度。中國人學學會秘書長、北京大學哲學系張梧研究員從世界歷史之前、卷入世界歷史和引領世界歷史三個階段解讀“第二個結合”的意義,認為“第二個結合”是對“第一個結合”的理論深化,“第二個結合”旨在馬克思主義的再中國化,其根本宗旨是尋求人類社會的再現代化,此即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由此彰顯“第二個結合”的世界歷史意義。中央黨校講師鄧佳闡釋了“第一個結合”與“第二個結合”的內在關系,認為二者內涵不同,“結合”的對象不同,所解決問題也各有側重;科學堅持“兩個結合”須避免錯誤傾向。
中央黨校王巍教授
中央財經大學王淼教授
中國人學學會秘書長、北京大學哲學系張梧研究員
中央黨校講師鄧佳
關于“兩個結合”的主體性分析,西南財經大學楊楹教授基于“第二個結合”的內在邏輯視角,從為什么結合、如何結合、結合的主體是誰三個維度,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尺度、現實維度和未來向度。四川師范大學教授董朝霞以主體性為研究視角,提出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進行“向內”“向外”“向上”三個向度的哲學反思,進而著眼于“人的現代化”論證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性的實現路徑。西華師范大學張曉明教授基于“兩個結合”分析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繼承發展性、相互成就性、實事求是性、人民中心性和鑄魂育人性等時代要求。北京大學董彪研究員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至今,關鍵在于其主體性始終得到看護;在近代以來的文明蒙塵危機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兩個結合”,創造了全新的文化生命體,切實增強了中華文明的道路主體性、制度主體性、理論主體性以及價值主體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南財經大學楊楹教授
四川師范大學教授董朝霞
西華師范大學張曉明教授
北京大學董彪研究員
關于“兩個結合”與文化自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榮鑫教授認為,“第二個結合”具有深刻的思想解放功能;它為探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新道路奠定基礎;結束了過去百余年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消極態度,確立了文化自信與底氣;賦予科學社會主義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書寫中華文明的現代篇章。重慶郵電大學鄭潔教授提出,“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要在“第二個結合”中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以時代精神賡續優秀傳統文化,構筑偉大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榮鑫教授
重慶郵電大學鄭潔教授
關于非經濟因素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作用,西南大學胡劉教授認為,根據唯物史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重視非經濟因素的作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內在地蘊含著物質文明與非經濟因素的辯證關系;強調非經濟因素的作用,必須防止從經濟決定論滑向文化決定論,正確評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人文調適力量。
西南大學胡劉教授
此次研討會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聚焦人的全面發展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與會學者紛紛表示,要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切實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譜寫人的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篇章。
?。ňd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周鵬 供稿)